這次湘煤集團組織的第五期通訊培訓班,筆者自始自終認真聽課,并感覺收獲頗豐:老師所講解都是從實戰(zhàn)出發(fā),也是我們這些業(yè)務通訊員在寫作實踐中所碰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大有“厚書變薄”、“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9月15日下午,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姜貽斌一走向講臺,一句“上午孫老師講的是‘實’的,而我講的是‘虛’的”,雖然姜主席說的帶有一點調侃的味道,但一“實”一“虛”之說又給了我寫作的靈感,在講座中,姜老師多次提到:作家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雖然是虛構,但文學所發(fā)映的時代的恪印卻是真實的,可不可以說:新聞是“瞬間“的真實,文學是歷史的真實,歷史的真實又是由無數(shù)個“瞬間”的真實所構成,文學與新聞似有相通之處,寫出好的新聞,作者必須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寫出好的文學作品似乎也需要新聞的判斷力,“虛”“實”結合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如今網(wǎng)絡等新興媒體的興起,要寫出一篇文章很易,但具有原創(chuàng)性則難,真正的原創(chuàng)性應當具有獨到的觀點,而不是受他人觀點所左右,因此要寫出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則需要作者具有各方面的知識,政治的,文學的,歷史的、地理的知識都要涉獵一些,要跳出新聞寫新聞,厚積薄發(fā)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冰凍三尺,雖一日之寒,講的都是老話卻是實話。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xié)五部門聯(lián)合發(fā)起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目的就是要我們沉下去,一個“抓”字本身就是一個動詞,只有“動”起來才有可能抓到“活魚”,腳下有泥不怕“跑”不出好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