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與呂勤是一家廣告公司策劃部的員工。兩人同批進入公司試用,同批被公司轉正。由于同齡以及同為公司新人,兩人彼此感覺親切,很快成為了好朋友。雖然是好友,但是,她們在工作上的態(tài)度分歧卻非常大:朱莉覺得公司目前給的工資太一般,不能夠體現(xiàn)她的工作價值,因此,她工作不賣力,基本上是混日子。因為同一部門,工作資歷相同,兩人的工資一樣。但是,呂勤好像有些“缺心眼”:拿著低工資還那么賣力地工作,簡直是頭不知道疲倦的傻驢!朱莉勸說過呂勤幾次,她不但不聽,居然還給朱莉洗腦:“咱們暫時工作能力不行,就得主動地多修煉,等修煉好了,工資自然就上去了!”朱莉反駁道:“你這是啥邏輯?別的不說,就說去菜市場買菜,出什么樣的價格就能買什么價位的蔬菜。其實,人作為勞動者在職場上也是商品,老板出多少錢,員工就付多少勞動,不出夠價格,對不起,那我寧愿閑著也不會多干活的……”
當初轉正后,呂勤和朱莉的工資都是每月四千元,但是,因為呂勤的工作努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紅包不算,光工資就漲到了每月七千元。差距拉得過大,朱莉才感覺到勤奮工作的威力,她開始懊悔自己以前沒有勤奮工作,使得在職場上落后了呂勤很多。
我想這樣的故事對于我們煤礦的大學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理論知識學了不少,但實踐卻是一塊短板,要想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沒有5至10年在井下的摸、爬、打、滾,是難以真正成才的,即使煤礦由于人才的短缺,不少年輕的大學生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就走向了領導崗位,而大學生本人也要意識到自己在操作能力的差距,看清前進的方向。
在一次調查中,4名大學生員工,則希望上升的渠道更通暢。這4人中,最早的2009年畢業(yè)到礦,最晚的2012年畢業(yè)到礦。
一名大學生員工說,現(xiàn)在的情況是“會做事的做事,不會做事的當官”。這名大學生認為自已只會做工作,不會搞關系,因此希望大學生的上升的渠道更通暢。
從大學生的發(fā)言來看,大學生成才固然需要自已的努力,企業(yè)更應為大學生生成才搭建好平臺,再也不能只憑關系而不憑能力來相馬,因為企業(yè)的興盛最終靠人才的支撐,只有這樣,讓能力走在工資的前面才不會變成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