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8點25分,在街洞礦區(qū)市場不遠處一棟民房前面,湖南郴州市蘇仙區(qū)棲鳳渡鎮(zhèn)畔沖村楊家灣80歲的村民楊庚成正認真補靴,楊庚成粗壯的手指塾練地穿針引線,一支靴只幾分鐘就補好了。
補靴人問多少錢。
“五分錢” 楊庚成答道。
而客人將5元錢交給了他。
“如果脫線,或者其他質(zhì)量問題,可以隨時來找他”,楊老笑瞇瞇地說,大有實行質(zhì)量三保的味道。
楊老很健談,他說現(xiàn)在的錢不值錢,于是他將一元錢說成一分錢。
每天上午七點半至九點半,楊老都會準時擺上靴攤,補上幾雙靴,收入四、五十元,碰到棲風渡鎮(zhèn)趕墟時,他也會挑著擔子去擺攤,收入比礦區(qū)要好一些,但生意比起上個世記六、七年代則要差多了,以前光棲風渡鎮(zhèn)墟場修靴匠有17人,而現(xiàn)在只有3人。
在五里牌鎮(zhèn),楊老還收過五個徒弟,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補靴的人也越來越少,修雨鞋的人則沒有了,只有較貴的靴壞了,人們才會拿來修一下,足見這個行業(yè)的沒落。
“以前,雨靴打個補疤要5分錢,生意好得很”,楊老興奮地對筆者說。
1963年,建設石面坦水電站時,楊老是建設者之一,每天收入10工分。 當看到大家穿著雨靴建設電站時,由于磨損嚴重,靴也容易壞,楊老就動起了為大家補靴、修靴的念頭,于是他自費買來修補靴的工具,免費為大家服務,于是楊老白天挑土方,晚上免費為大家修補雨靴,好事傳開了,楊老當年還被評為郴縣學雷鋒積極分子。
憑著在建設石面坦水電站練就的修靴的手藝,楊老生養(yǎng)了6個兒子(其中養(yǎng)子一個)、1個女兒,如今兒孫滿堂,4個兒子在街洞公司一線下井,也算是與煤礦有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