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新版图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3 10:37:32 煤市分析 | ||||
中国煤炭新版图
07--1--3 “十一五”开局,中国煤炭版图悄然生变。 宁夏升格为与晋陕蒙并列的煤炭主产区;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和北京等地逐步退出煤炭生产;而新疆,作为中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后备区,其开采规模将在未来五年内加速扩张。 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区域布局方面勾划出的新轮廓。该规划从2004年开始起草,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国务院批复。 “从煤炭存量、技术条件和运输系统来看,煤炭工业的重心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这是非常合理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说,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形势、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煤炭格局的变化趋势。 重心向中部集中 作为区域经济专家, 内蒙古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其探明储量2200多亿吨,远景储量1.2万亿吨,仅次于新疆。在山西被国家确定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之后,内蒙古方面正在考虑争取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他们认为,综合考量地理区位、资源储量、开发条件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内蒙古煤炭的综合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未来5-20年内,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将进一步加剧。” 但是,作为产煤第一大省的山西,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考虑,“十一五”期间煤炭产能的增加将受到严格制约而保持缓步增长态势。 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包括内蒙古东、西部两大煤田在内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在国家层面上确定了煤炭格局的未来走向。在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五大基地处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担负向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处于煤炭消费量大的东中部,担负向京津冀、中南、华东地区供给煤炭;蒙东基地负责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供应;云贵基地担负向西南、中南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黄陇(含华亭)、宁东基地主要供应西北、华东、中南地区。 “煤炭重心逐渐向开采条件好的中西部转移,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宁夏自治区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海晏认为,宁夏紧靠晋陕蒙,有必要与周边主要产煤省份加强对话和沟通,以避免市场冲突和价格垄断。 东西部嬗变 资源富集并拥有中国四大煤田(华北煤田、额尔多斯煤田、吐鲁番-哈密煤田、准噶尔煤田)之半的新疆,在中国煤炭区域布局中的地位颇耐人寻味。虽然未能跻身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之列,其开发势头却很好。 2005年,神华集团与新疆方面签署合作勘探开发煤炭资源的框架协议,准备上马千万吨级的煤液化项目,并将准东煤田建成国内最主要的煤液化生产基地。紧接着,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投资300亿元,准备在伊犁建设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而最早入疆的鲁能集团则开始在哈密、库尔勒布局以煤电为主的综合产业基地。 能源巨头在新疆跑马圈地,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采煤专业的毕业生身价随之看涨。“鲁能上周来学校招人,一次就看中了20多位应届学生。”专科学校副教授苏厚林说,这是鲁能在为哈密新开工的大南湖煤田储备人才。 早在两年以前,苏厚林就专门撰文《新疆能源开发战略与区域化布局》,将大南湖纳入吐哈规划区的开发规划。“这一地区可采煤层厚达80米,储量72亿吨,开采条件较好。”他说,哈密电厂扩建以后,随着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的接通,大南湖的资源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经济优势。 苏厚林1988年大学毕业后到乌鲁木齐工作,当时,新疆的煤炭产量只有1200万吨。现在,这个一直游离在国内煤炭市场之外的后备区,产量近4000万吨,而大南湖煤田投产后,这个数字将扩大到5500万吨。 与西部后备区煤炭产业悄然兴起遥相呼应的,是东部地区的逐步退出。“东部退出煤炭生产,对全局不会有任何影响。” 广州海关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年1至11月,广东进口煤炭首次突破千万吨,达到1122.3万吨,比前年同期大幅增长82.2%,创下广东煤炭进口的最高纪录。广东从越南进口的无烟煤均价36.2美元/吨,同比下降8.6%,这是刺激进口激增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样在国家考虑退出之列的北京,每年工业和民用煤炭3100万吨,自产也不到1000万吨。“虽然这点产量在全国的大盘子里无足轻重,但煤种是最受冶金和化工行业欢迎的优质无烟煤。”北京煤炭行业一位资深人士不无忧虑地说,一旦退出生产,替代产品不好解决。 这位资深人士表示,北京的煤矿主要集中在房山和门头沟,由于安全生产形势不稳定,清理关闭工作几年以前就开始了,但是否要全部退出,他还没有接到明确的说法,也没有退出的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