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兖矿集团杨村矿“拾荒者”一年创效300万元 | |||||
只要肯动脑,废料堆里尽是宝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0-29 9:36:24 局矿快报 | ||||
赵良华是“拾荒”队伍的队长。在他的带领下,11名职工不仅要回收各单位不用的下脚料和用剩下的废弃加工件,还要对这些废弃物料进行修复、规整、加工。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无用的废料可都是宝贝。赵良华说,“可不要小看了它们,只要稍加处理,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料马上就有了用武之地。”一条废皮带在从前是派不上用场的,是典型的矿山“鸡肋”,而如今,这弃之可惜的“鸡肋”经过“拾荒”人的分解切割,变成了省钱、耐用、安全系数高和一线职工爱用的一字梁接顶材料、锚杆防崩挡板和井下风水管挂板。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矿节约80万元。在“拾荒”队伍的废料加工车间里,整齐地排放着已修复加工好的风水管、锚杆、钢丝网等,如果不仔细观察,一定看不出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是用废弃物料加工而成的。赵良华说,“只要肯动脑子,废料堆里到处是宝贝。” 像赵良华的“拾荒”队伍一样,杨村矿各单位里也有不少,他们立足自身岗位,开展“废料回收、节约创效”活动。在该矿,各单位制订了不同的节约目标和修旧利废任务,并从自身实际出发,深挖内潜,修旧利废,过紧日子。因为他们知道,“节约的,才是自己的。”2006年,杨村矿节支降耗2427万元,职工人均收入30000余元,收入比往年大幅增加。从节约中尝到甜头的杨村矿职工,今年把节约的目标定的更高,制定的措施更细,实施的步骤更加严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个螺丝做起,开展了“十个一”节约竞赛活动。生产区队在工作现场设立了回收箱,他们把废弃的锚杆、铁丝网放进去,升井修复后再利用;地面后勤单位在固定地点安置节约箱,把用过的棉纱,剪下的下脚料分类入箱,已备后用。“四大”活动开展以来,该矿盘活工区库存材料80万元,回收再利用材料60万元,修旧利废40万元,废旧物资对外出售11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