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作者自序 | |||||
《冰點》相關文章:記者是一個讓人永遠年輕的職業(yè)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07/10/31 17:11:32 局礦快報 | ||||
有人說記者是一個讓人永遠年輕的職業(yè)。![]() 有人說真正的新聞記者必須是理想主義者,深切關懷社會,對周圍的變化極為敏感,有熾熱的感情但又保持冷靜,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超的新聞采寫能力。 我不是絕對的理想主義者,而從事了新聞這個職業(yè),就會努力做到盡職盡責,踏踏實實地履行著使命,爭取當個合格的記者。 有人說記者筆下有財產(chǎn)萬千,記者筆下有毀譽忠奸,記者筆下有人命關天。 我只認為記者是一個神圣的高危職業(yè),新聞事業(yè)是我崇高的選擇,為此我可以不惜奉獻自己的一切。 曾有朋友問:你做記者這么激情滿懷,這個職業(yè)最讓你迷戀的是什么? 那一刻,我許久沒有說話,心底卻漫過一層層熱浪,如漲潮的海。 一張張面孔在我的眼前浮現(xiàn)--那些我曾經(jīng)采訪過的、并給我以深刻影響的一個個感人的事件,活著的和死去的人們。他們和我的工作生活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他們不是我的親人,卻與我有著親人一般的情愫?;叵胱约荷砷L的許多時刻,都與他們息息相連。 記者這個職業(yè)它讓我有機會走進社會深層去看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高尚的、平凡而偉大的心靈。正是別人看不到、或者不愿去看的東西,讓我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感受著民族的靈魂。我把我采訪過的人和事寫出來,不僅讓更多的人在震驚吶喊中受到激勵,而我的生命和心靈也在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經(jīng)歷中得到豐厚、滋養(yǎng)和升華。我知道,無論歲月的潮水如何沖刷,他們在我心中永遠不會褪去。只要我的生命還在,他們就是我一生的珍藏。 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干記者之前是煤礦井下的一名生產(chǎn)班長, 10年的井下經(jīng)歷,對我來說,是一筆別人無法擁有的巨大財富,我可以自豪地說,憑我的實踐經(jīng)驗、靠我吃苦耐勞和對煤炭事業(yè)、對同志的一腔熱血,我完全可以在仕途之路上,干的有模有樣。當我知道礦務局局長已經(jīng)關注到我這個采煤隊的小班長時,我卻執(zhí)意地調整人生坐標,全然不顧領導的一片良苦用心,踏上了新聞這列布滿坎坷和荊棘,而且沒有起點和終點的長途慢車,在茫茫艱難的征程上前行。當遇到挫折時,我也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到底是不是做新聞的這塊料?我甚至也對別的職業(yè)動過心。但是,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哪個職業(yè)比能當上一個記者更為有趣。實際上,人在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時,總想把一切都規(guī)劃的是那么的美好,而在為此去奮斗時,往往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半途而廢,一無所獲是常有的事,有時要頂著巨大的風險,需要毅力和勇氣來實現(xiàn)。尤其是像我這樣,沒有名牌院校大學生走出校門就分到新聞單位,輕而易舉地從事新聞工作那高起點的平臺,也沒有學生派那敏捷的思維和豐厚的文化專業(yè)新聞知識,也沒有他們那單純和無憂無慮干事業(yè)的美好年華,而是拖家?guī)Э?,在抗爭知識匱乏、生存壓力的同時,還要抵制來自各方面的社會壓力和偏見,在艱難的拼搏中,一步一步向自己追求的目標前行。好心人看到我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出人頭地的機會,在新聞這個差距較大的行業(yè)上拼搏得很艱辛時說:“王成祥你累不累,你的價值就是掙那三、五十塊錢的稿費嗎?憑你的工作經(jīng)歷、為人處世,稍微腦子活一點,動點心眼,不知道都發(fā)成啥樣子了?都快到知天命的年齡段了,整天還拿個相機在領導面前晃來晃去的,值得嗎?”是的,有些活是和年齡段有關系的,就看你如何去認識對待它,為了這份自己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只要深入進去,什么名利之類的東西就覺得無所謂了。新聞這活兒有時累得我要死,有時讓我煩得要命,有時力不從心,有時困惑的無從下手,但更多的是讓我樂不可支。 這本新聞集子是在我2005年8月第一本集子出版后,利用兩年時間完成的近30萬字的第二本新聞作品集,都是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過的文章。有人說,你是不是太快了吧,第一本《圖騰如鴻》一定掙了錢,才促使你這樣玩命地去干。我卻坦然地說:“承蒙朋友和煤炭系統(tǒng)各級領導的關照,《圖騰如鴻》給我羞澀的口袋里增添了幾個銅板不假,但它讓我欣慰的遠不至于這些。河北中煤建設集團公司一位工會干部說:自己是流著眼淚一遍一遍看自序《我終生奮斗的事業(yè)》的;在西南四川的廣能煤業(yè)集團的一位宣傳工作者說:《圖騰如鴻》是我寫作新聞報道的工具書,出差走到那里都帶在身邊,有新聞線索,我立即就能在書上找到思路;在陜西黃陵礦業(yè)集團公司,一位部長說,是你的書讓我立志走上新聞宣傳道路的,不知道這里面還有這么多樂趣和成材的機遇;在銅川,許多煤礦的管理干部說,看了《圖騰如鴻》我們才真正的了解了你,你是我們煤礦的記者,歡迎常來基層走走……” 正是來自各方面鼓勵的和鞭策,加之自己趕上新一輪煤炭結構大調整的歷史機遇,將我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以一個煤炭報記者的特殊眼光去觀察自己能涉及到的煤炭工業(yè)方面的事情,在不到兩年時間內,我三次深入到我國最大、讓世界都感到眼饞的特大型整裝煤田,神府礦區(qū)采訪,寫出了《西部大開發(fā)的開拓者》、《中國煤業(yè)的“科威特”》、《陜北煤田現(xiàn)狀調查》等長達五萬字的長篇調查報告,并在《中國煤炭報》等新聞媒體連載,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讀者紛紛發(fā)表評論,呼喚全社會都來關注陜北煤田的綜合利用開發(fā)。在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國民經(jīng)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呼喚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理性發(fā)展時期,我又帶著陜北煤田開發(fā)帶來的諸多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踏上資源相對貧乏的西南川渝部分產(chǎn)煤礦區(qū),用西北一個富煤省份的視角看西南,深入礦區(qū)采訪,撰寫的《煤海弄潮看西南》在《中國煤炭報》整版和網(wǎng)絡媒體連續(xù)推出后,使人們對西南貧煤區(qū)珍惜資源、走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的路子有了一個概括性的了解。我有機會隨煤建工人,到3800米的青藏雪域高原、曾經(jīng)是無人區(qū)的羅布泊,感受他們的艱辛和忠誠…… 我不敢說我寫的每篇報道都能產(chǎn)生多么大的社會反響,引起高端層的關注,我只想以一個兼職記者的身份,在處理好本職工作與寫作的同時,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時代記錄者,是否記錄的全面到位,我只能說:王成祥盡力了。 常常在想,一支筆有輕有重,做記者有易有難。 但是,在歷史的大舞臺上,作為一名前面掛“中國”兩字的煤炭報記者,有幸能站在離大幕最近的地方,目睹、記錄國家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這就是價值,也是幸福,幸福從來不是純一甜味兒的,生活也從來就是給你點苦頭,然后再給一匙糖。 只要了解和不了解我的人們看了這本小集子,說王成祥是個好記者,而且是真心話并非恭維我,那我就太高興啦,咱是個真性情的人,高興也憋不住 王成祥 2007年10月1日于銅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