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敏散文:生命的驿站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4 11:35:23 局矿快报 | ||||
河南省孟州市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年前,我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小站上工作。这里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也是晋东南通向豫西北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在那里,我们十几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就在这里收购煤炭、调运煤炭。 那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小站建在山的半坡上。小站离集市要走两公里多的路,没有什么事时人们都很少下去。夏天,阳光照在光秃秃的山石上,反射出的光线无遮无拦的,格外刺眼。那个地方温度要比别的地方高出几度,加上煤炭在阳光下吸收的热量,工作中尽管电风扇不停的吹着,室内依然蒸笼一般。好在工作的地方都是些习惯了苦行僧般生活、也不讲究仪容仪表的男人,穿着裤头背心在人前晃来走去的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工作距吃饭的地方要穿过四股道轨才能到达,只有在中午或下午顶着烈日、穿过火车轨道去吃饭的时候人们才极不情愿地穿上衣服。 在那里工作的第一年,冬天那场雪下的格外得大,铺天盖地把人都堵在了房间里。我们住的地方正好是两个山头之间的风口,从山中吹出的风呼啸而过能把人掀个跟头。在这个地方取暖不用操心,遍地的煤炭唾手可得,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房间内生着一个冬天燃烧三、四吨煤炭的铁炉,关起门来室内温暖如春。 小林是树枝发芽的时候来到我们小站的。听站里的人讲,小林是刚刚从郑大毕业到小站来实习的。小林是站上唯一的女性,高高的个子,留着一头短发的她腼腼腆腆不笑不说话。小林的到来为我们的小站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一些原来不到开饭时间不到站上去的人也总要提前十几、二十分钟过去。时间一长,我们和小林渐渐熟悉起来,人们发现小林虽然长得并不出类拔萃,但性情温和,班后也很少出去闲逛,其实在这个除了遍地的石头和煤炭地方也的确没有令人心仪的。 下班之后,小林爱搬一个小凳子坐到二楼的平台上,或着读读书,或着遥望夕阳西下,有时从她的房间中还传出令人感到压抑且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小林来小站上工作其实就是个过渡阶段,早晚是要回到大都市的,所以彼此间的接触只局限在工作上。后来有人传言,小林来小站上工作是主动要求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在大都市工作不好安排才下来的”。总之种种猜测在我们中间争论了一阵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猜测便在我们的嬉戏打闹中被忘记得无影无踪。 正象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秋天来临的时候,小林真的要走了。临别那天,小林特意跨过这半年来从未跨过的铁路线,到我们工作的地方与我们一一道别。她真诚邀请每一个人到郑州去时别忘到她家坐坐。小林的落落大方让我们都很感动,那一刻,我们这些平时随便惯了的人们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小林走后,我们依然像过去那样平静地工作着,似乎她的到来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一下便消失了。人们淡忘了小林。 又过了很长时间,无意中我们从郑州来的人的口里无意中得知,小林患了绝症。对于这个事实虽然许多人不相信,但还是对小林牵肠挂肚。后来,站里有车到郑州去,我们就选派一个回荥阳老家的人作为代表到郑州去看望小林。一些有心的人还不知从哪里弄来些山西的山楂、柿子、核桃等山货装了半个编织袋让他给小林捎去。 最后一次听到小林的消息是看望小林的人捎回的一封信,信写得很短。小林在信中说:“谢谢你们的关心,其实我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我到小站上去,只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一下生活在艰苦条件中你们的生活。看到你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并且那么快乐,我的心胸一下子宽阔了许多。是你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生命虽然短暂,但只要生活的愉快就知足了。” 尽管那个地方很小,但不论是对小林还是对在那个地方生活过的人们来说,那个小站是一生中永远值得怀念的地方。 后记: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情感到格外沉重。这样一位青春年华的人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使我很伤心。我总觉得小林还在我们身边,还在和我们一起工作和说笑。) 荐稿附词:小站大小不重要却同属生命的驿站。一个凄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