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桥杯:我们班里的“万能胶”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5 13:42:33 局矿快报 | ||||
陈临江是临武人,1988年参加工作,就在马永湘任队长的湘掘四队(后改名基建大队)当了一名掘进工。陈临江当时才十七岁,个头不到一米七。师傅看到他身单力薄的样子,有些担心地说:“小伙子啊,你咯么小就来下井,井下咯碗饭可不好吃呀!你能吃得消 ![]() 陈临江在湘掘四队一干就是六年,先后跟跟着马永湘转战于湘永的几个生产工区以及本省的嘉禾县、广东省的惠州市、佛山市等地,他从响当当的省劳动模范马永湘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001年12月基建大队解散,陈临江分到了铜角湾,仍旧干老本行。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没有想到当年的老领导还记得他这个老部下。老领导的召唤,让他感到很激动,他决心重回马队长麾下,再好好干他几年。 到荆南矿后,陈临江果然不负马队长厚望。他看到连队技术力量薄弱,便主动地挑起了传帮带的重任,培养生产骨干。在施工现场,陈临江根据巷道断面大小、围岩稳定情况,把炮眼布置、打眼角度、装药结构等知识传授给每个职工,常常一边动手示范,一边讲解,并把自己学习的经验和经历告诉他们。有时工友一时没弄懂,他就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几次,不仅要他们弄清楚,而且还让工友自己动手,现场做给他看,反正是没搞好就别想走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工友们技术进步了,劲头也更足了。 去年元月份,掘二队担负了-50水平北大巷掘进施工任务,当掘到100米处时,遇到了煤层,垱头顶板非常破碎,淋水又大,影响了施工进度。为了尽快贯通巷道,解决采区接替问题,陈临江和另外两个组长在马队长的带领下,班班与职工同进同出同劳动,及时处理事故隐患,落实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在施工中,顶板突然出现了一道裂缝,一股水柱像泉水一样直泻下来,致使垱头底部的炮眼没法打。陈临江见此情况,立即用风筒布顶住水柱,保证了打眼作业的正常进行。有次遇到煤层,看到顶板的煤和水不断地往下掉,一些没有经验的职工不知怎么办。陈临江走到前面,把掉下来的煤扒开,装棚子作临时支护,两边砌碹,戴帽。对陈临江来说,这种岩掘过烂只是小菜一碟,五六米的过烂都由他带人完成,确保了进尺目标。有时,垱头遇到夹矸,加上煤层厚度变化大,形成了老空侧高,煤壁侧低的现象。为了安全,垱头支护了不同规格的木支柱,砌碹时,这些木支柱要回收,这是一项既困难又危险的工作。每逢此时,陈临江总是当仁不让,站在垱头处理,让工友当副手。他凭着熟练的技术,多次化解垱头塌方险情,终于渡过了险关…… 去年七月份,在-100主井延伸工程掘下山时,按进度应该每班要进尺2.2米、出矸15车。但下山坡陡,时有淋水,而推车距离有300米。为了赶进度,陈临江每班带领新工人肖永红、刘旭波、林永明、邓礼平、罗许如等,克服重重困难,早进班、晚出班,每天一干就是十来个钟头。有个小班,他们进了三米尺,为了及时砌好碹,不影响下班工作,陈临江领着大家克服高温潮湿等困难,脱掉工作服,光着膀子干,手上、背上、腰上被水泥和汗水咬得稀烂,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出班到井口时,碰到接班的工友们问他们:“你们今天进尺多少、出了多矸?”他们忘记了浑身的疲劳和伤痛,骄傲地回答道:“三米!”引起人们一片惊叹。 陈临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平时在工作中,只要看到垱头哪个地方做事慢了一点,他都主动上前帮一把,钉轨道、接风水管、抬煤车,不管碰到什么事都能插得手上。工友开玩笑说:“你真是我们班里的“万能胶。”连老马最不喜欢夸赞人,都说“他确实要得!”。 陈临江脾气好,性情温顺,凡事喜欢替别人打算,因此人缘关系极好。在掘二队,几乎没有哪个班的人不喜欢他。他平时沉默少语,显得有点“古板”,只有在工作时,他能说会道的一面才会显露出来。和他一起做事,再苦再累似乎都不怎么觉得。有时马队长安排他到别的班帮忙,班里的工友们就老大不高兴,人还没去就问什么时候回来,生怕把他调走了。一年四季,不论上班还是下班,有“私家车”的工友总是争相等着他,接他上班,送他回家。 在陈临江的心里,工友们个个亲如兄弟,每天的业余时间,他都要到宿舍看一看,与工友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新工人刘旭波、肖 ![]() 其实“万能胶”也并不是万能的,陈临江也是如此,常常是顾了工作,没顾上家庭,这让他感到很内疚。陈临江老家地处临武县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陈小芳身体又不好。他长年在矿山,很难回一次家,家里的农活和照顾老人责任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肩上。2001年他把妻子接了过来,结束了夫妻分居的生活。父母亲远在异地,陈临江也想常回家看看,无奈总觉得脱不开身。今年二月份,他的父亲因病住院治疗,打电话要他回家照顾。可当时队里刚刚接手井底延伸掘进工程,人手十分紧张,此时请假,只怕会影响工程进度。队领导得知他的特殊情况后,劝他还是请两天假,回家看看,他却说:“在这节骨眼上,我能回家吗?我不能因为‘小家’而影响‘大家’的工程进度。”最后,他还是狠下心撕掉请假条,换衣下井了。妻子报怨他:“你呀,就长一个心眼,光知道下井,井下的事比父母重要?也不想想家里的难处,父母想见见你就这么难啊?给点钱有何用?”他含着眼泪,沉默不语。 还好,善良的妻子知道他的为人,虽偶有埋怨,但一直理解他,在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希望她的这个“万能胶”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