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银桥杯:我们班里的“万能胶”

煤炭资讯网 2007-11-5 13:42:33    局矿快报
银桥杯:我们班里的“万能胶”     在湖南省煤业集团湘永公司荆南矿掘二队职工的心目中,二组副组长陈临江是个“万能胶”似的人物。他参加工作二十年,一直搞掘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掘进技术自不待言,这是他的本行;就是与掘进工作沾点边的,如钉道、接风水管等等,他也无师自通,样样在行。正因为如此,早两年,求贤若渴的掘二队队长马永湘,一听说有这么个人物,立时喜出望外,连名字都顾不上打听,就让人领着奔他家来了。到家一看,此人不是别人,而是当年跟随他老马走南闯北的爱将陈临江,更是心花怒放:“原来是你呀,那还有什么讲的。”当即说明来意,力邀陈临江加到荆南矿来。陈临江当时在铜角湾上班,荆南矿离家更近一点,自然求之不得,何况马队长还是他的老领导,是他的引路人……

    陈临江是临武人,1988年参加工作,就在马永湘任队长的湘掘四队(后改名基建大队)当了一名掘进工。陈临江当时才十七岁,个头不到一米七。师傅看到他身单力薄的样子,有些担心地说:“小伙子啊,你咯么小就来下井,井下咯碗饭可不好吃呀!你能吃得消吗?”面对师傅们质疑的目光,陈临江自信地说:“能!只要各位师傅帮助指教,我会努力地做,虚心地学,相信我一定能干得好,绝不会丢师傅们的脸。”陈临江说到做到,每天跟着师傅做这做那。每次出完矸子,把桶子推出去,别的小工就休息去了,他却气喘吁吁地回到垱头,跟着师傅打钻眼、做炮泥、扶钻机,忙个不停。还经常缠着师傅问这问那,大工师傅拿着他也没办法,只好把自己晓得的东西全都掏给他。有时候师傅累了,想早一点回家休息,可他只要问题没弄清,也不看师傅的脸色,打破砂锅问到底。你就是烦也没用,反正不讲清就不准走人。时间一长,师傅也习惯了,只要他问什么,师傅就毫无保留地向他解答。下班后,他把掘进的各项工艺一一后记在本子上,慢慢摸索着工作要领。经过五个月的摸爬滚打和虚心的学习请教,他成了队里的业务骨干,就连当初对他有疑虑的师傅,也竖起大拇指说道:“小伙子,有骨气,是个好样的。”

    陈临江在湘掘四队一干就是六年,先后跟跟着马永湘转战于湘永的几个生产工区以及本省的嘉禾县、广东省的惠州市、佛山市等地,他从响当当的省劳动模范马永湘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001年12月基建大队解散,陈临江分到了铜角湾,仍旧干老本行。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没有想到当年的老领导还记得他这个老部下。老领导的召唤,让他感到很激动,他决心重回马队长麾下,再好好干他几年。

    到荆南矿后,陈临江果然不负马队长厚望。他看到连队技术力量薄弱,便主动地挑起了传帮带的重任,培养生产骨干。在施工现场,陈临江根据巷道断面大小、围岩稳定情况,把炮眼布置、打眼角度、装药结构等知识传授给每个职工,常常一边动手示范,一边讲解,并把自己学习的经验和经历告诉他们。有时工友一时没弄懂,他就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几次,不仅要他们弄清楚,而且还让工友自己动手,现场做给他看,反正是没搞好就别想走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工友们技术进步了,劲头也更足了。 

    去年元月份,掘二队担负了-50水平北大巷掘进施工任务,当掘到100米处时,遇到了煤层,垱头顶板非常破碎,淋水又大,影响了施工进度。为了尽快贯通巷道,解决采区接替问题,陈临江和另外两个组长在马队长的带领下,班班与职工同进同出同劳动,及时处理事故隐患,落实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在施工中,顶板突然出现了一道裂缝,一股水柱像泉水一样直泻下来,致使垱头底部的炮眼没法打。陈临江见此情况,立即用风筒布顶住水柱,保证了打眼作业的正常进行。有次遇到煤层,看到顶板的煤和水不断地往下掉,一些没有经验的职工不知怎么办。陈临江走到前面,把掉下来的煤扒开,装棚子作临时支护,两边砌碹,戴帽。对陈临江来说,这种岩掘过烂只是小菜一碟,五六米的过烂都由他带人完成,确保了进尺目标。有时,垱头遇到夹矸,加上煤层厚度变化大,形成了老空侧高,煤壁侧低的现象。为了安全,垱头支护了不同规格的木支柱,砌碹时,这些木支柱要回收,这是一项既困难又危险的工作。每逢此时,陈临江总是当仁不让,站在垱头处理,让工友当副手。他凭着熟练的技术,多次化解垱头塌方险情,终于渡过了险关……

    去年七月份,在-100主井延伸工程掘下山时,按进度应该每班要进尺2.2米、出矸15车。但下山坡陡,时有淋水,而推车距离有300米。为了赶进度,陈临江每班带领新工人肖永红、刘旭波、林永明、邓礼平、罗许如等,克服重重困难,早进班、晚出班,每天一干就是十来个钟头。有个小班,他们进了三米尺,为了及时砌好碹,不影响下班工作,陈临江领着大家克服高温潮湿等困难,脱掉工作服,光着膀子干,手上、背上、腰上被水泥和汗水咬得稀烂,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出班到井口时,碰到接班的工友们问他们:“你们今天进尺多少、出了多矸?”他们忘记了浑身的疲劳和伤痛,骄傲地回答道:“三米!”引起人们一片惊叹。 

    陈临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平时在工作中,只要看到垱头哪个地方做事慢了一点,他都主动上前帮一把,钉轨道、接风水管、抬煤车,不管碰到什么事都能插得手上。工友开玩笑说:“你真是我们班里的“万能胶。”连老马最不喜欢夸赞人,都说“他确实要得!”。

    陈临江脾气好,性情温顺,凡事喜欢替别人打算,因此人缘关系极好。在掘二队,几乎没有哪个班的人不喜欢他。他平时沉默少语,显得有点“古板”,只有在工作时,他能说会道的一面才会显露出来。和他一起做事,再苦再累似乎都不怎么觉得。有时马队长安排他到别的班帮忙,班里的工友们就老大不高兴,人还没去就问什么时候回来,生怕把他调走了。一年四季,不论上班还是下班,有“私家车”的工友总是争相等着他,接他上班,送他回家。

    在陈临江的心里,工友们个个亲如兄弟,每天的业余时间,他都要到宿舍看一看,与工友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新工人刘旭波、肖永红刚来时情绪不高,工作不够主动,还喜欢发牢骚、讲怪话,影响队友之间的团结。陈临江听到后,总是在打完炮眼或放炮后,主动和他们一起出矸,边出矸边和他们谈心:“既然来到这里做工,就要好好的把工作做好。下一个井,就要赚一个井的钱。刚下井就想出班,还不如坐到家里好些。”刚开始他们还不怎么听,陈临江也不气馁,一有机会就反复讲,大到企业发展、湘永振兴,小到养家糊口、家庭生活,推心置腹,苦口婆心。他们也懂得陈临江是为他们好,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刘旭波原来每月只有二十个班左右,现在能达到三十个班,而且主动要求学做大工,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时看到大工很累,就操起风机说:“你休息一下,让我来。”使大伙对他刮目相看。肖永红、邓礼平也成为班里技术骨干,有一个晚班陈临江重感冒没去上班,肖永红就带领班里的职工打眼放炮,工作做得同样出色。看来今后班里的“万能胶”会慢慢多起来,这让陈临江感到快活不过。

    其实“万能胶”也并不是万能的,陈临江也是如此,常常是顾了工作,没顾上家庭,这让他感到很内疚。陈临江老家地处临武县一个偏僻贫困的山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陈小芳身体又不好。他长年在矿山,很难回一次家,家里的农活和照顾老人责任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肩上。2001年他把妻子接了过来,结束了夫妻分居的生活。父母亲远在异地,陈临江也想常回家看看,无奈总觉得脱不开身。今年二月份,他的父亲因病住院治疗,打电话要他回家照顾。可当时队里刚刚接手井底延伸掘进工程,人手十分紧张,此时请假,只怕会影响工程进度。队领导得知他的特殊情况后,劝他还是请两天假,回家看看,他却说:“在这节骨眼上,我能回家吗?我不能因为‘小家’而影响‘大家’的工程进度。”最后,他还是狠下心撕掉请假条,换衣下井了。妻子报怨他:“你呀,就长一个心眼,光知道下井,井下的事比父母重要?也不想想家里的难处,父母想见见你就这么难啊?给点钱有何用?”他含着眼泪,沉默不语。

    还好,善良的妻子知道他的为人,虽偶有埋怨,但一直理解他,在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希望她的这个“万能胶”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本网特约通讯员:邬君国 编 辑:和扬


本网特约通讯员:邬君国      编 辑:和扬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