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谈王成祥和他的新闻作品选《冰点》 | |||||
《冰点》相关文章:励志笃业向崇高 | |||||
煤炭资讯网 | 2007-11-6 8:52:23 局矿快报 | ||||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煤炭报通讯员、煤炭资讯网特约通讯员、《陕煤建司报》总编辑王成祥撰著的又一本深度煤炭 ![]() 业精于勤,缘于笃业。和王老师相识已经5年多了,每次与他联系时,不是在采访的路上,就是在忙着写稿。我总是“埋怨”他,怎么老是忙。当《图腾如鸿》新闻集还在煤海深处绽放光芒的时候,王成祥又背起行囊,走进甘(肃)、新(疆)戈壁大漠,内蒙古草原,大西南的巴山蜀水,青藏雪域高原和正在开发建设的陕北国家能源重煤化工基地,用两年多时间,以煤炭专业通讯员独特的眼光、远见的卓识和犀利的笔法,重新定位,再次理性勾勒了我国西部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去年5月份,我在省内一家报社驻铜川通讯员站实习,由于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煤矿附近当地村不愿在生活了几辈的压煤村庄搬迁,金华山矿几经努力不见效果,无奈之下求助于驻铜川的多家新闻媒体,王成祥老师以煤炭通讯员的身份共同前往采访,访村民、跑政府,最后还到了国土资源局,其间不言而喻的种种关系令当地媒体的通讯员们腿“软”了。而他,王成祥老师却一次又一次的往来于矿区、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行劝说他,算了,没啥意思!王成祥不一样,他说,“稿子不写,通讯员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完成!”就这样,将近一个月的艰难采访,书中《难道还要实施采煤时的二次搬迁吗?》的新闻调查照旧不期而约的将 ![]() 业精于勤,缘于责任。搞新闻调查,需要的不光只是勇气,在行径5万余公里跋涉的途中,他深入到西部煤海一线调查采访,欲探究竟、暗访小煤窑;谦逊学习、诚访一流煤企;虽然没有看到当时刊稿的报纸,但《冰点》永远为我们记录着历史的瞬间。王成祥以《冰点》为“记忆卡”,讲述了为煤炭工业出力流汗,孜孜不倦自我奉献的煤海骄子、透视了煤炭工业发展建设中悲壮而苍雄的历史进程、铭记了煤炭老字号企业立足自身、迎难而上的发展号角。他用细腻的手法和卓见的精神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记录了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西部煤炭工业的看点、热点问题。 其中《中国煤业的“科威特”》、《陕北煤田现状调查》、《煤海弄潮看西南》、《不能抱着侥幸的心态赶浪潮》、《这个煤矿到底是谁的》、《扶贫公款入暗股 十二年后还分红》等深度报道,揭示着煤炭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深层社会问题,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煤炭循环经济新路子等工作方略具有深刻的认识、启迪、警示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就拿《这个煤矿到底是谁的》、《扶贫公款入暗股 十二年后还分红》两篇调查来说,文中便不乏显现出王成祥身为通讯员的良知和责任。去年八月,王成祥到煤都--榆林参加陕西一家主流媒体的通讯员表彰会。谁知前脚刚踏进宾馆房间,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这不是朋友的问候、也不是家人的挂念,而是当地一些关注煤矿安全生产的热心读者向他提供新闻线索。会后,当别人忙着领略大漠风光时,王成祥却只身走进了畸形组合、违法经营的小煤矿,找到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 业精于勤,缘于谦诚。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的建设者们在荒芜人烟的罗布泊戈壁滩上 ![]() 王成祥铸就了《冰点》,冰点也诠释了王成祥。《冰点》封面设计独具一格,通过矿工聚焦的眼神,好似从地层深处喷发出的一股势不可当的火焰,折射出煤矿工人内心的苛求与渴望,无声地展示了煤炭职工的精神世界,给人一种力量;给人一种不比困难所征服的坚定信念和勇气。她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诠释了“冰点”所要表现的内容。就在确定封面的过程中,更能体现王 ![]() 读其文如见其人。这本新闻集子,是反映改革开放中期与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中西部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石。《冰点》呼之欲出,是揭露煤炭工业发展绊脚石的阶梯;《冰点》娓娓道来,是展现西部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冰点》直击一线,是煤业前进奏响的战歌。对于中国神华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四川松藻煤电公司这些西部龙头煤炭企业,作者用独到的新闻洞察力、广度深度地扫描了他们超前创新、科学发展的历程。《冰点》的问世,不仅是对西部煤炭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是我国煤炭事业复兴的史册。王成祥,是新闻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冰点》,则是一部写作的教科书,对煤炭系统广大通讯员撰写新闻稿件有很强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