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记山东淄矿集团岭子煤矿职工王树银

银桥杯:爱因责任而伟大

煤炭资讯网 2007-12-26 8:12:41    要闻
银桥杯:爱因责任而伟大     三十年来,他细致入微地养活着瘫痪的大哥;二十多年来,他以对企业的无比忠诚和感恩,忘我工作;近十年来,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疯癫的妻子。一直以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做人的责任。
 
                                      爱因责任而伟大

                     ——记山东淄矿集团岭子煤矿职工王树银


    今年50岁的山东淄矿集团岭子煤矿运销公司洗选厂装运班职工王树银个头只有一米五,人称“小锚杆”。就是在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身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20岁的时候,他担负起了照顾智障且残疾大哥的担子。八岁的儿子因车祸惨死,肇事车主逃之夭夭,他默默地承受着丧子之痛。由此发疯的妻子生活不能自理,他不离不弃,照顾有加。岳父无人照顾后,他又毅然担负起赡养的责任。这一切是上帝的有意安排,还是命运的无情捉弄,使他无法摆脱贫困、艰难和痛苦。然而,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没能削减王树银的责任和良知,一次又一次的不幸遭遇丝毫没有让王树银减少对亲人的关爱,丝毫没有让他放弃做一个好人的执着追求。

    为了一句承诺,他找对象的条件只有一个:“照顾好大哥”

    1978年3月的一天,王树银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把他叫到身边,喊着他的小名说:“我不行了,就是你这个大哥让我闭不上眼。”王树银看了一眼坐在旁边傻笑的大哥王树宝,明白了娘的意思。他知道,父亲死得早,娘在世的时候,大哥有人照顾。娘这一走,比他大20岁的大哥可怎么办?!
王树银在家排行老五,二哥自顾不暇,老三早早过世,老四境况稍好些,但从来不与他们来往。
想到这里,王树银没有一点犹豫,跪在娘的病床前,哭着说:“娘,你就放心吧,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哥饿着。”娘听了王树银的话,放心地闭上了眼。

    从此,王树银就毅然承担起照顾大哥的重担。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王树银始终没忘记履行对娘的那句承诺。上班前,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喂大哥吃饭,换洗大哥弄脏的裤子,晒好被褥,准备好大哥的饭食,将大哥小心翼翼抱在椅子上。下班后,他第一件事还是照顾大哥,直到哄大哥睡下。

    在王树银的记忆中,大哥的吃喝拉撒一直靠别人照顾。爹娘在世时,大哥有爹娘照顾,他没有感到太多的负担。爹娘走了,把大哥交给了他,他这才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照顾大哥,大哥就不可能活下去。他是大哥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他是大哥生存的靠山,他是大哥遮风挡雨的大树。

    一次,王树银病了,高烧不退,连下床都困难。但一想到大哥还需要照顾,他不知从哪儿来的劲,硬撑着下床,拖着病体给大哥喂水喂饭。此刻,他早已忘了自己已连续几天水米未进。

    每次给爹娘上坟时,王树银都会跪在坟前说:“请二老放心,不管什么时候,我一定照顾好大哥。”每每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偷偷跑到爹娘的坟前,大哭一场,让所有的压抑和委屈,随泪水倾泻而下。然而平静下来之后,微笑又写在他的脸上。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树银到了成家的年龄。按照当时和当地的条件,他在国有大矿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只要没有过多的要求,在农村找一个勤劳持家、会过日子的对象不算难事。上门给提亲的还真不少,甚至还有女青年主动找他谈恋爱。但是,他始终坚持一条:进这个家门,必须要照顾大哥。这就意味着嫁给王树银,将要同他一起担负起照顾大哥的重任。许多上门提亲的人打了“退堂鼓”,有意和他建立恋爱关系的姑娘也望而止步。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0年多的时间里,给他介绍对象的不下20个,他个人谈的也有10多个,姑娘没少见,却都因他的这个条件而没谈成。不少好心人劝他:还是先降低标准,成了家再说。他执意不肯,一再坚持: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会放下大哥不管,和我成亲,就要照顾好大哥。在他眼里,不管大哥的身体是好是孬,都和自己有手足之情,人能舍下自己的手足而不管吗?!

    就这样,直到30多岁,才有一位姑娘被王树银的精神所感动,来到他身边,与他一道承担起了伺候大哥的重任。从此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对大哥照顾起来更加细心周到。他觉得自己有了家,更要弥补大哥因失去爹娘而不能享受到的那份“真爱”。他处处留心大哥的吃喝穿戴,时间久了,妻子也习以为常,好吃的、好穿的总是给大哥留着。在他这个小家里,大哥的地位最高,平常吃得最好、穿得最体面,村里的人都说他大哥是“前世修来的福”。 

    为了支撑起一个家,他唯一的信念是:“坚强地活下去”

    婚后的小家里充满了温馨。一年后儿子降生了,更让王树银乐得合不拢嘴。这个几十年听不到笑声的家终于有了欢乐的声音。苦了30多年的王树银,此时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好景不长,一次莫大的打击从天而降。

    “那是十多年前的一天,在去王村的路上,一辆面包车疯了似的从俺父子俩身边开过去。一声惨叫声后,儿子王矿成的脑袋成了两半。当时我就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王树银回忆道,“我是看着儿子没命的!” 儿子在车祸中失去了生命,王树银费尽了心思想找到那个肇事司机,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现在讲起来,他的声音已经很平和,因为眼泪早已流干了。

    虽然后来又有了女儿,但妻子还是时常从睡梦中惊醒。一天早上醒来,妻子对着屋顶“咯咯”笑个不停,怎么劝也劝不住,王树银哭了!

    妻子思儿心切,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个四口人的家里,竟然有两个病人和一个小孩需要照顾。
生活再次把王树银推上了绝路。用该矿运销公司洗选厂厂长马吉江的话来说就是:“好像上帝就是安排王树银来这个世界上受苦的。”想到失去的儿子、疯疯癫癫的妻子、傻乎乎的大哥和年纪尚小的女儿,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死,用结束生命来个一了百了。就在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徘徊不定的时候,责任主宰了他的意识。他反复问自己:自己一死了之,留下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大哥和小女儿怎么办?他们怎么活?这个家还能存在吗?他觉得不能做出愧对亲人,愧对责任的事。痛定思痛之后,王树银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

    既然打定主意要活下去,王树银开始盘算着怎样支撑这个家。过去是两个人照顾两个人,现在是一个人照顾三个人,辛苦和劳动强度增加了几倍,并且他还得按时上下班,难度可想而知。一些人看他可怜,劝他离婚,减轻一下负担。王树银回绝了。他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妻子和大哥都是我的亲人,一个也不能丢下。”

    第二天,东方稍有点泛白,王树银就早早起了床。他把妻子和大哥拢到一块,抱在一起,深情地对他们说:“这个家不会散,有我在,你们就别怕。”疯癫的妻子听到这句话本能地瞪大了眼睛望着他,神智不清的大哥也把恍惚的眼光洒落在他沧桑的脸上。他知道这是两个亲人对他最大的信任,他们虽无语言,但那眼神他早已看明白了。他没有退却的余地,只有尽职尽责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让这两个身患重病的亲人,像正常人一样活着。他把想法告诉了众邻居,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为把两位亲人照顾好,王树银征得岳父母的同意,上班前,他把妻子送回娘家,由岳父母帮助照顾,下班后他再把妻子接回来,既照顾妻子又照顾大哥,谁也不耽误。在妻子面前他像儿子孝敬母亲一样,清洗被褥,擦拭身子;在大哥面前他像儿子孝敬父亲一样,端屎端尿,喂水喂饭。这看似简单而每天重复的家务,王树银一干就是近10年,硬是把一个即将毁灭的家庭支撑起来。

    后来,岳母去世了,岳父身体日渐变差,连自己也不能照顾了。王树银就把妻子接回来自己照顾。而且,他还从自己一个月不足800元钱的工资里拿出300多元赡养岳父。几年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把岳父送到了当地的养老院,彻底解决了岳父的养老问题。以后,他就隔三差五去看岳父,留下一些零花钱。                      

    为了践行“作一个好人”的信念,他唯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

    生活的艰难,压得王树银几乎喘不上气来。因为大哥和他的户籍不在一起,他不能享受到低保政策。两个光吃不干活的人,还要看病吃药,加之不高的工资,往往是月初发的工资不到月底就花光了,这使他感到头疼和作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每到月底,就有好心的邻居向这个平时经常想着帮别人的汉子,伸出援助之手。王树银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借钱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月。每个月发了工资,他首先向邻居还钱,多少年了,他一次也没破这个规矩。所以,邻居们都很慷慨地把钱借给他。

    为了让妻子、大哥和女儿吃饱吃好。王树银思来想去,开始在自己的吃和穿上打开了主意。他单独为妻子大哥炒菜,而自己一年四季的饭就是两样,要么是馒头就咸菜,要么是馒头蘸家人吃剩的菜汤。几十年来,王树银靠从嘴里节省下来的钱为妻子、大哥看病买药,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
在同事的眼里,王树银是一年到头换两次衣裳。夏天一身单,冬天一身棉。大伙经常见他是上班一身工作服,下班工作服一身。很多好心人知道他家里穷,就把自己多余的衣服给他穿,每次他都感动地说:“谢谢,我又添了件新衣服。”

    处境艰难的王树银,从来不放弃自己做一个好人的努力和追求。在班组分派活路时,他总是抢着干。尽管个头矮小,但他从来不惜力气,所以班组员工都愿意和他搭伙干活。一年365天,他就干365天的活。在他的直接领导、装运班班长周诚信的记忆里,他就从来没有休息一天。班组就是不给他分活,他也主动干别人的活。

    周诚信说:“他干起活来就像个机器人,你不叫停,他就会一直干下去。”对于这些,王树银自有他的道理:“只有职工多干活,企业才能发展的好,个人收入才能高。所以,多干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领导眼中,王树银是个好工人;在同事眼中,他是个好伙计。但他也不是个“老好人”。有时,一些不自觉的人把矿上的东西往家里带,他就上前制止。他说:“矿就是咱的家,咱不能让人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拿。”他这样说,也这样要求自己。为了省钱,他就到矸石山拣炭烧,不够时就到山上拾柴禾。他所在的运班队经常会剩下大量的木屑,领导照顾他,让他带回去烧,他觉得很不好意思,认为这是占了公家的大便宜。
    
    人穷志不移。每每单位有对外捐款时,只要他知道了,是一次不落下。领导有时体恤他,劝他不要捐,但他坚持自己的做法。在今年为山东华源公司矿难捐款时,一家人都瞒着他,不让他知道。回到家,听邻居谈起此事,他连晚饭都没顾着吃,一路小跑直接到矿工会去送捐款。看到工作人员已下班离开,他悻悻而回。然而,第二天一大早,矿工会人员发现,王树银手中攥着10元钱早已在办公室门外等着,两腿冻得瑟瑟发抖。

    有人说他傻,他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世上有这么多好人帮自己,自己难道就不能帮别人。做人就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今年的“慈心一日捐”,他又拿出了自己的部分吃饭钱。后来大伙知道,他省钱的秘诀就是每顿少吃一个馒头。

    矿领导知道了王树银的处境,破例给他调整了工作,特批两间房,将他从农村搬到了家属宿舍区。在同事们给他搬家时,大伙惊奇地发现:王树银仅有的两床被褥一直给妻子大哥分别使用,而他自己总是和衣而卧。当同事们问他时,他却坦然地一笑,说:“只要他们不冷,我就觉得暖和。”王树银的心里只有他人,从来就没有装过他自己。

    采访王树银时,他一直面带微笑。问起他有什么心愿,他说只要一家人能吃饱,他就很高兴。用洗选厂副厂长祁祥家的话就是:“这个人从来不知道愁得慌。” 

    “愁也没用,人得面对现实。”王树银平静地说。
 
    王树银给女儿取名“王迎新”,他对这个名字很满意。

 
 
 
本网特约通讯员:弋永杰、通讯员:柏建波 编 辑:晓岚


本网特约通讯员:弋永杰、通讯员:柏建波      编 辑:晓岚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