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桥杯征文:从“平凡矿工”到“全国劳模”
企业的发展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地慢慢没入时间的深渊。然而在涌动的浪花背后是广阔深沉的海洋,这一动一静的转换结合,构成了理想与人生完整的美感。
———《题记》
引子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正当人们沉浸在喜迎祖国第58个华诞之即,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国家人事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联合行文,对全国煤炭工业199个先进集体、364名劳动模范、35名先进工作者通报表彰。作为山东省受表彰的29人之一,济宁矿业集团运河煤矿调度室主任孙保龙金榜题名,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评选表彰活动也是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12年以来的第一次!
载誉归来的孙保龙一时间成为矿山的焦点和矿工心目中的明星,面对至高无上的荣誉,别人多次问他是怎么想的,孙保龙总是很平静地说:“荣誉是我人生新的起点,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有荣誉的背后都包含着领导的期望和重托,鼓舞着我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人,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人。”
没有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有的是质朴、真诚、无华;没有热血澎湃的激情誓言,有的是自信、坚定、进取。这就是孙保龙,一个从“平凡矿工”走向“全国劳模”的孙保龙。透过这重大德,我们看到的是孙保龙这个普通的矿山铁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拼搏磨练中,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奉献与追求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信念,这信念处处体现着他对一切都尽职尽责的生活哲理,体现着他对完美
人生执着的追求……
工作上的“拼命三郎”
1991年7月,风华正茂的孙保龙从山东临沂矿务局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济宁市落陵煤矿掘进一区工作,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光荣的煤炭事业,扎根煤海,矢志不渝,开始了他人生的奋斗足迹。
刚到落陵矿,他听别人说“井下冬暖夏凉,工作环境好。”可当他下井一看,井下自然条件差,苦、脏、累、险。面对困难和困惑,这位农村里走出来的硬汉子深信: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迎难而上,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梦自己圆。他横下一条心“不能给父老乡亲丢脸”。有了这样的动力,他不言苦不怕累,将一腔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干活专挑重的干,吃苦受累总在前,班里的同事送他外号“拼命三郎”。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随着对现场操作工艺的逐渐熟悉,细心的他发现同样的活,老师傅干起来得心应手,到了自己手里却费时费力不出活。这时他想到,要想当好一名掘进工,光靠能干吃苦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巧妙的操作技巧和精湛的技术。没有过硬的技术、不懂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但工作干不好,安全也没保证。从此,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每天除班中跟着师傅们在迎头摸爬滚打,反复练习操作工序和用心揣摩操作要领外,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学习掌握设备原理及性能,只有技校文化水平的他深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不懂就问,虚心向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放弃和别人打牌、喝酒、聊天的休闲时光,抓紧时间,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书籍,逐步掌握了井下掘进工作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很快,他成为了一名操作技术熟练的煤矿掘进工,并破格提拔为副班长,1992年5月又提升为班长,成为当时全矿最年轻的掘进班长。
自担任班长以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牢固树立“无论什么工作,干必干好的原则”,坚持狠抓安全不放松,促进了班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在班组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杜绝了各类事故,连续三年被矿评为先进班组,本人也多次被矿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5年2月,孙保龙因工作突出,被选调到济宁市运河煤矿工程科,参加新矿井建设。熟悉矿井建设的人们都知道,矿井建设常常是工期紧、任务重。为了抓质量、抢进度,保证工程及时竣工,身为工程科安装班班长,他坚持出满勤、干满点,头疼脑热,坚持上班,家中的大小事交给妻子,一心扑在工作中,从未因家庭琐事耽误工作,做到了全月出满勤,以忘我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矿建事业。有时,因地质条件复杂、变化大,现场经验很关键,他坚持二十四小时滚班作业,长期住矿,不分昼夜,时时刻刻盯住现场,解决问题。
“时势造英雄”。 1997年4月,27岁的孙保龙被任命为该矿机电工区运行队队长,全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工作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知道,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首先必须得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得学会看图,弄通设备原理,根据图纸确定安装位置及进行正确的调试;其次得亲自干,亲自实践,不但要拥有较强的组织生产协调能力,还要求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胆识,得大胆而且心细。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轻则几吨重则十几吨的大型设备打交道,而且这些设备的线路特多,少则50来根线头,多则可达到1000多根线头,稍有不慎便会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于是,他将自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白天,他严格按照工区领导的要求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向有技术经验的老师傅虚心请教;晚上他便利用休息时间恶补自己所欠缺的矿井各大、中、小型电器设备安装知识,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工作能力;业余时间,他带着满腔的求知欲与挑战欲,一头扎进了从井下运上来的、待修理的、油腻腻、脏乎乎的、大小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中间,摸透了几乎所有矿井所用电器设备的性能、原理及其特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经他手的设备,只要一听声音就能准备判定问题所在。由于他虚心好学、善于钻研、接受能力快、对自己工作要求较高,而且干活干脆麻利,又快又好,很快便成为矿上的骨干分子。
学习无止境,奋斗无止境。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不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地探索着,不断充实着自己、完善着自己,在矿井集控控制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他探索出的绞车七大保护、皮带七大保护法,为矿井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切实地保障,受到了矿党政领导的一致认可。特别是该矿副井永久绞车的一次性安装成功和PLC控制技术的成功,更使他的技术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98年,矿建进入关键阶段,一些大型、重要设备需要安装调试,为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他组建了一支15人的设备安装突击队,他们全是搞机电的技术尖子。但由于毫无安装大型设备经验,所有的工作都得从头一步步摸索着走,但他们没有退却,因为他们深深了解矿建工程的重要性,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不顾天气炎热,摸、抓、滚、打在施工现场,全身心的投入设备安装工作中。
业务上的“革新能手”
多年来,孙保龙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在艰苦的环境下锤炼自我,创造出了一项项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副井绞车是高速运行设备,其制动主要靠液压闸,运河煤矿绞车刚投入使用时,液压闹和速度之间总是不够协调,要么制动过早、制动力过大,要么制动过晚导致超速,绞车运行很不平稳。针对这一问题,孙保龙和其他同志共同研究探索投入了“速度─液压闭环控制”,促使了绞车平稳运行。由于副井绞车采用的低频拖动系统时常出现故障,而导致绞车不能正常提升,特别是在提升人员的时候出现故障,人就只能被吊在井筒内等待,给人身安全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开发出了高压脉动爬行运行技术,确保了绞车不再因低频故障而影响生产,更促进了安全。
矿井基建阶段,矸石排量大,但排矸系统的高位翻车机对运河煤矿来说属于新型设备,维修技术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时常出现故障而影响生产,问题亟待解决。孙保龙认真观察和研究,终于琢磨出来一套维修和保养窍门,并改进多处原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如改造了摇臂轴头三角连接架、加强主承载梁、调整卸载点限位等,并针对原设计控制线路复杂,不利于使用和维修的问题,重新设计改造了电器控制系统。经过一系列改造后,使一台几近报废的价值近20万元的设备重新焕发了“青春”,引来不少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促进了矿井建设。
副井上、下井口使用的液压操车系统由于设计配置上存在缺陷,故障频发,经常影响生产,有时还危及到人身安全,既不利于生产又不利于安全。孙保龙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法,经过现场观察实验,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液压控制回路加装液压节流缓冲装置的改造方案,终于成功的解决了副井口设备故障频发而影响生产的难题,保证了设备良好运行,促进了安全生产。
运河煤矿主、副井绞车使用的是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箕斗和罐笼导向用的滚动罐耳,价格很贵,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该装置因原设计存在缺陷,加之井筒中常年有淋水和煤尘,使润滑脂乳化失效,造成轴承损坏不转,又因无防退闭锁,有时将罐耳连轴一起拧掉,导致井筒坠物的恶性事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孙保龙经过分析研究,反复对比观察,并和维修人员共同探讨,最终找出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原来是罐耳转动轴两侧无密封所致。他提出将转轮两端盖处加装密封圈,阻止泥水进入罐耳内部,保证润滑,在轮轴端部加锁紧帽和锁紧卡,并根据使用位置的上下不同采取不同的装配方式等一系列优化改良方案,并要求厂家按新方案加工,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有效的解决了罐耳频繁损坏的难题,使罐耳的使用寿命提高两倍多,每年节约维修投资8万多元,重要的是有效防止了罐耳损坏坠物的恶性事故。
该矿轨道暗斜井中使用的新型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由于设计未考虑制动的问题,运行时经常出现过放现象,导致挡车栏再次上提时不到位,不利矿车安全运行。针对这一问题,孙保龙在该装置减速箱高速输入轴联轴器上加装了机械制动机构,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得到矿领导和厂家的赞誉,并被厂家借鉴推广。
矿井主井装载系统由于定量仓设计不适应现场实际,储煤量满足不了箕斗装载需要,严重制约生产。本着提高产量、简化程序、安全生产的原则,孙保龙提出改造定量仓增大容积的方案,将两条装载皮带抬高为定量仓增容提供空间,并将定量仓上部加高、加宽、加长,增大其容积。此项改造的投入使用,主井每天比改造前多提煤近260吨,年增产量近9万吨。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产量,他又动脑子在缩短提升周期上挖潜,经过反复论证对比,提出对主井卸载气缸进行改造的方案,改造原配置不合理的气缸,加大其进排气通道孔径,增大气缸单位时间气量,加快其动作速度,从而加快卸载速度。方案实施后,使每个单提升循环比以往减少用时近10秒,每小时多提煤16吨多,每天增加提升量350多吨,一年增创产值两千多万元。两项改造合并每年至少能使主井提升能力提高近5%,多创产值三千多万元。
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口气完成了近20个科技革新项目,被矿连续两年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5年12月,在济宁矿业集团首届科技大会上该同志被授予“优秀人才二等奖”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孙保龙在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没有忘记团队的整体发展和提高,他紧紧围绕“传”、“帮”、“带”的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先后与10名青工签订了培养责任书,从掌握技能、生产试验、技术创新、传授知识、经验与技艺等各方面做好传帮带,使“结对”青工的知识技能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管理上的“黑脸包公”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孙保龙深知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安全管理不同于其它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粗心。他始终认为: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从管理工作抓起,从严要求,从严把关,从严考核,从严奖惩。只要坚持严字当头,认真强化安全管理,才能逐步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才能杜绝事故的偶然而走向成功的必然。
在担任运转工区区长期间,孙保龙提出了“重奖重罚重落实,从严从细从实际”的“三重三从”原则,构建了安全管理的“闭环管理模式”。他结合工区实际,夯实区队班组建设、职工培训、质量标准化建设和装备水平4项基础,以落实好岗位责任制为己任,建立健全了管理人员职责范围、跟班管理细则及奖惩办法,设立“运转工区走动管理记录”,跟班管理人员对各岗位巡检一遍,填写记录前,必须采取一问、二看、三查的过程后才能填写。
现场管理方面,他坚持以安全规程,机电标准为准绳,严格按照“一切服从于安全、一切服务于安全、一切有利于安全”的原则,真正把安全工作作为“天字号”大事来抓,不断加强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对人、机、环境的持续有效监控,保持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的良好状态,真正把先进的安全思想、安全理念融于现场作业,做到人人职责清晰、事事标准明确、处处管理规范、时时监控有效,确保安全生产。
在担任机电科科长期间,他结合机电科工作实际,制定了“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强化机电的精细化,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实现机电全面达标”的战略方针,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精心制定和编制了机电管理奖罚办法、机电管理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该矿机电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责任落实、监督有力、工作到位、服务基层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基层区队机电管理的积极性,加大了基层机电管理的力度,矿井机电管理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此外,在工作中他还不断坚持创新,积极探索和总结机电管理的新经验、新方法,在机电管理上全力推行实施“516”机电管理工程,即五抓、一设立、六强化:“五抓”是一抓安全,六亲不认;二抓质量,细致入微;三抓消耗,斤斤计较;四抓纪律,铁面无私;五抓生产,万无一失。“一设立”是设立岗位创新奖。“六强化”是强化领导,带头示范;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强化管理,精细运作;强化分配,公平公开;强化定额,优化组合;强化载体,营造氛围。“516”机电管理工程的全面实施,进一步使运河煤矿机电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推动了机电科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机电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在担任调度室主任期间,孙保龙坚持从抓基础工作入手,把着力点放在了健全完善机制和强化考核上。在具体操作中,他把考核的内容具体分解为若干小项标准,并制定了考核制度,先后出台了《调度室管理规定》、《调度值班员管理规定》、《调度室值班主任、调度员、技术员岗位责任制》等10余项规章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检查,对调度员实行量化考核,将当月奖金的30%纳入得分浮动。此外,在他的倡导下,调度室还设立了“文明调度员竞赛考核表”,坚持日考核,月统计,得分结果张榜公布。在考核中,他狠抓了一个“严”字,严格按标准和考核细则办事,不讲情面,不打人情分。如去年5月的一个中班,一位值班调度员因工作急躁,在电话调度时说了一些不文明的话,他得知后及时给予批评,并按规定摘掉了当月的“文明礼貌星”,当月少得奖金50余元。同时,他坚持把考核与各种荣誉挂钩,将考核的标准进一步细化深化,从文明用语、文明值勤,文明调度等几方面入手,并与年底评先树优相结合,规定凡全年累计两次因粗暴值勤而被检举查实的,取消年终评比资格;是党员的不能评为“优秀党员”;是干部的不能评为“优秀干部”,从而形成了以提高队伍素质,规范行为为重点,与科学调度、生产经营密切结合,自觉性与强制性和谐统一,操作性强和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此外,为使矿井调度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他在开展文明值勤的基础上,又在调度室内部组织开展了评选“文明值勤标兵”活动,选树典型争当标兵,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每一名员工在调度岗位上敬业奉献,推进了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生活上的“贴心大哥”
“干任何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力求完美,对得起职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孙保龙工作和做人的原则。
安全是职工的生命,安全教育是对职工最大的关爱。在任区队长期间,孙保龙结合现场工作实际,坚持从抓安全教育入手,教育职工算清安全生产的经济账、政治账、幸福账,并全面创新教育方式,努力把安全教育的重点由理论教育向现场实践转变,由静态分析向动态跟踪转变,由简单灌输向生动讲解转变,切实提高了区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政治学习日等形式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切实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坚决不生产,从而,提升职工“防骄、破满、反松动”安全意识,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
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孙保龙坚持从基础做起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及时掌握工区每名职工的具体情况,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能解决的事他想方设法解决。为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一起来,为让全体职工都收入多一点,他下班后,顾不得回家,先去出勤不正常的职工家中走访,多次与职工交心,使职工的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和职工收入的提高。生活上,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在激励职工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关心职工生活。有位职工由于家庭原因,情绪不稳定,经常借酒消愁,他了解后,积极靠上前去,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一家人和睦如初。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职工有困难时,党员干部要主动靠前,为职工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在任运转工区党支部书记期间,一位职工的母亲因患脑血管疾病,需要经常吃药维持,每月需要药费五六百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困难。孙保龙了解到情况后,二话不说主动拿出200元钱递到其手中,并积极向区队领导反映,争取给予该同志困难救助,并主动与该同志结对帮扶,经常到其家中进行走访慰问。而这只是众多事例中的一幕而已。
此外,他积极参加“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运河煤矿组织的每一次募捐中,他都慷慨解囊,带头捐款捐物,义无所顾。他非常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经常为红十字会捐钱捐物,并对一些面临辍学的学生进行资助,使他们重返校园。在他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影响和带动下,运河煤矿“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已蔚然成风。
人心如秤。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孙保龙,在每次群众评议领导干部时,都赢得一片赞扬声,这是职工群众、广大党员对他的最高奖赏。
后记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首明代将领于谦所作的《咏煤炭》一诗,道出了煤的无私奉献精神。回首一路走来的孙保龙,正是靠着这种“捧阳光献世间”的精神,踏踏实实,诚诚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行,虽然艰辛但很从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坚信,全国劳模孙保龙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劳模档案:
孙保龙,男,1970年4月生,山东泗水人,1991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临沂矿务局技工学校,同年7月在济宁市落陵煤矿参加工作,199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6年来,该同志凭着扎实、浑厚的专业功底和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通的掘进工,到班组长、工区区长,再到机电科长、调度室主任,一步步成长为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他连年被集团公司、运河煤矿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工作者”、“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标兵”、“优秀管理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被运河煤矿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他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参与完成的《矿井提升系统技术改革实践》、《副井提升机运行方式多元化尝试》、《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中的创“精品工程”活动》、《主井提升系统技术改造》、《副井提升机可靠性运行改造》、《井下皮带机设计与改造》等多项技术成果先后在省、市、矿获奖,并应用于矿井生产建设中,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增收增效贡献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