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煤炭价格仍有上升空间 | |||||
煤炭资讯网 | 2007-3-8 10:32:13 煤市分析 | ||||
分析人士指出:煤炭价格仍有上升空间 07--3--8 □政策性成本已经成为直接拉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随着采煤综合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政策到位,采煤的成本完全化和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的煤价将因此有所调高,电煤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比较显著。 □2007年作为真正煤炭价格市场化元年,煤炭价格坚挺势头不会昙花一现。 煤炭过剩、价格回落的预言再度被打破。1月19日,大同煤业集团计划电煤车板价已经从一吨26 5元涨到305元,涨了40块钱,涨幅高达15%。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介绍:“全国吨煤平均上涨了约30元,平均涨幅在8%左右。” 表面看,煤炭涨价有多种因素,比如完全成本化、安全投资加大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国家控制力在“煤炭新政”山西试点半年后再次发力。 对煤炭价格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开始于山西的“完全成本化试点”。 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表示,山西煤价涨幅最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今年把山西列为试点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省份,并要求全面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加上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安全费用提取等,吨煤成本增加了70元至80元--政策性成本已经成为直接拉动煤炭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由于政策性变动导致煤价刚性成本的提高,势必会使煤价上扬,而这种上涨由于试点的作用,最终会演变为全国性的煤价上涨。 事实上,以山西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为前奏的全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已经风生水起。据了解,由发改委价格司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已获得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的原则通过,在继续征求地方意见后,即将上报国务院。 在煤炭价格改革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基本套用了山西煤炭开采的试点内容,即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同时,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 不仅如此,一些煤炭外部成本也在向煤炭价格内部渗透。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随着采煤综合补偿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政策到位,采煤的成本完全化和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的煤价将会有所提高,其中电煤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比较显著。 据了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发改委价格司从2006年初就开始了煤炭价格完全成本的课题研究。在山西试点之后,资源有偿使用试点目前已经推广至全国1/3以上的省市。“这意味着,煤炭价格完全成本化的推广已经指日可待。” 另一个更耐人寻味的信号是国家对煤炭产业布局的调整。 根据国家和地方煤炭的发展思路,“新建为主、整合为辅”的产业发展政策,正逐渐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 ”,这意味着部分列入国家有关部委统计范畴的新建或在建矿井可能会被削减,而一些长期盘踞在国有大矿周围的小矿,在国家资源整合大势之下,将逐渐纳入国有大矿,一些具备整合条件的矿井则将逐渐淡出。 据了解,为淘汰落后产能保证安全生产及控制总量,国家计划2006、2007两年关闭4861处小煤矿。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落实2006-2007年关闭矿井计划目标的通知》,2007年我国将关闭小煤矿2 209处,中小煤矿的关停会进一步压缩占比达1/3以上煤矿产量的增长速度,降低总体供给。 相关数据也显示,国有大矿在未来产量结构中将持续增加比重,而乡镇煤矿和私有矿井的产量将随着安全整顿而逐渐萎缩。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乡镇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38%下降为21%,而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比例将由2005年的48%上升到65%。 目前,包括神华、中煤、兖矿等在内的大型煤炭企业正在试图通过资源整合,垄断局部区域范围内的煤炭资源。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剧将直接导致煤炭价格话语权的集中。有煤炭分析师表示,煤炭业整合不仅强化了企业对供求、价格的控制力,同时消除了一些曾经一度扰乱市场秩序的小煤炭企业。 “更进一步,整合带来的行业集中度提高,还为煤炭价格长期趋稳提供了保障。”这位分析师指出,大型煤炭企业在具备充分市场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会与用煤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防止煤炭价格的大起大落。 虽然在发改委公布的11个值得警惕的产能过剩行业中,煤炭行业名列其中,但分析人士还是认为,2007年作为真正煤炭价格市场化的元年,煤价坚挺的势头不会昙花一现。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位专家称,供需平衡偏松将是煤炭行业引领“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态势。而有分析家预言,在未来数年之内,煤炭价格将不会出现先前所预计的产能危机,煤炭价格不但不会出现明显拐点,甚至还有近20%的上升空间。徐万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