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的发展趋势 | |||
煤炭资讯网 | 2009-4-22 16:37:52 写作 | ||
随着写作实践的发展,写作学也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是写作当前繁荣的基础.人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振兴写作,必须走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传统的写作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社会改革的现实的挑战. 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是写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要珍视我国传统写作理论的遗产,在前辈记者取得的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轻视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认为传统的写作什么都不行,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我们在充分重视继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传统的局限,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传统既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财富,也包含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根据大众的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写作才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一)写作理论的开拓 近几年来,由于科学领域的扩展和科学研究的深人,传统的科学理论不断受到冲击,走现代科学宏观之路成了写作界的“热门”话题,一场写作的变革正在写作研究领域里掀起.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从客观向主体方向发展.在传统的写作理论领域可以看到,人们在研究写作时,总是停留在记者采访写作素材和掌握写作方法技巧这些方面.而对写作的活动主体一记者,涉及甚少.现在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写作主体,着重研究记者的素养,能力,思维方式等。记者的智能结构分析等方面已经成为写作者的研究对象,并已经取得瞩目的成果。 其二,从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人们没有停留在从写作新闻报道去研究方法而进一步考察写作过程,特别注重思维过程的研究,并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思维科学等方面注视当代的写作现象,预侧末来的写作。 其三,从徽观向宏观方向发展,并力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传统的新闻中可以看出,以往人们较为热心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探讨,比如就新闻主题研究而言,仅是停留在一般主题的形成和提炼上,而没有从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促进主题的形成和提炼方面去考察.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建立起一个同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写作理论体系。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从现代化,科学化的宏观高度去研究写作这一社会现象,已成为同仁们的目标。 其四,从封闭向开放方向的发展。传统的写作研究中,人们喜欢就事论事,就一篇报道谈一篇报道。现代写作研究把写作看成是一个活动系统,揭示其完整性,理清同其它系统的关系。从社会、时代发展、记者本身、作品的流通、受众等方面进行考察,思路大大拓宽,系统论科学的引人,使写作实践大大跨前一步。总之,写作学的研究正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由平面向立体发展,这必为写作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发展的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推动着写作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反过来指导着写作实践。时代呼唤着改革,改革的实践不仅改变着我国体制的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点,为我国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报道,也随着客观现实的变革而变革,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而发展为写作研究提出的新课题更加集中.更加鲜明,更加迫切地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要求予以及时回答从而改革新闻报道,增强新闻的竟争力.正是这种心态、这种形势、呼唤着写作学的新研究,促进断网写作的发展。 1、现代写作的徽观标准 近十年来,写作经历了由“真、短、快、活、强”变成“真、短、新、活、深”的发展过程.“快”改为“新”字,“强”改为“深”宇,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导性、可受性、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真”,具有多种含义,既要傲到事实的真实、分析的准确、棍括的全面、还要观点正确、选材合适、叙述客观、评判公正。 “短”,是新闻作品提倡的写作方向,也是好新闻作品所倡导的文风.长与短是相对的,哪些作品该长,哪些作品该短.长到什么程度,短到什么程度,这就应根据新闻事实的内容来定,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新”,新闻要‘新”.新包括新闻的时效性,即时间性、时新性和时宜性.时间性,指从新闻事实发生到新闻传扮这段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由于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和各种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一般要求是当日或昨日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是否新,新闻主题是否新表现手法是否新.时宜性,指报道时机是否成熟,包括新闻的五个要素是否构成,事实真相是否充分暴尽,报道时机是否有利于大局.这三条因素统一于一体.特别是时宜性,涉及到影晌舆论导向的大事,人们在自己的报道中要更加注意到这一点。 “活”,新闻要写得“活”.要更加适合受众的需要.“活”虽说是一个纯业务标准,但如何写活,既是技巧问题,又是舆论导向问题.“活”要写出特点,千篇一律的东西是“活”不起来的.因而,在文体上提倡因事制宜,打破旧有的写作框框,借用文学表现手法,使新闻敬文化,不拘一格.在内容上提倡“立体”写作,既要肯定成绩,又要写出不足,歌颂成绩也要指出前进中的困难,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新闻事实,做到事、人、情、理、景五方面情景交敲.传统写作中的陈规,千篇一律,“观点加例子”正受到记者摒弃。 “深”,是当前写作的必然趁势.深,要求新闻观念要更新,能按照客观事实变动的本来面貌认识事实、反映事实、克服新事实新旧观念;深,是写作思维要求异、善于反思、承认事实的复杂性,那种盲目随大流,顺杆爬,人云亦云,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深,要多方位地展示客观事实,写作要立体化,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深层次地表理新闻事实,面不是一边侧,要辩证地反映事物,这不仅是写活新闻的问班.而且是新闻写深的重要方法。 “真、短、新、活、深”,相辅相成,形成写作趋势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写作技艺,也关系到全面客观反映备闻事实把好典论导向的问题。 2、现代写作的宏观标准 “真、短、新、活、深”,是写作的具体化、微观标准,那么.写作宏观标准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 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这是新闻这写作的形式美.它要求形式随内容,风格随形式,表里一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采取什么样表现形式,要不拘一格.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就运用什么样的风格,风格随形式走。 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是好新闻作品应有的效果美.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更加认识到选择好新闻事实,挖掘新闻李实所固有的价值的重要意义,认识了这三者是否和谐统一是决定一擂新闻能否成为好作品关键的一环,这环是否抓好,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在于作品的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是好新闻作品的应有内在美.一篇好新闻必须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是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从新闻的阶级属性这一认识出发,一箱好新闻又必然应该适应一定政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并具有宣传价值,以适应阶级的需要.在实现新闻与全会双重价值的过程中,还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写得自然优美,来尽宜传味,可受性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人们在实践中,趁来越多认识到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是好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一篇在写作上有见地的新闻报道,就是“真、短、新、活、深”和“三统一”的有机结合体。 (三)创新——写作的总趋势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是客观事实新近运动状态的报道.不断创新,这是时代的要求,受众的需要,也是不断适应改革的必然.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变革缓慢,思想的僵化.创新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写作多是‘四季歌’、八股式,创新的观念几乎被窒息。近几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进人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深意识到用四季歌唱新内容不行了,用八股式套新事态不行了,用陈词表述新思想不行了,需要新人新思想、新事新形式、新时代新语言,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迅速变化的客观形势。 只有创新,才能有现代写作形式;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反映新时代的特征.从写作形式的创新来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立片言议居要”的消息“倒宝塔”写作形式受到人们的质疑,这种形式段落分明、主次有序已不适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一种比较松散自由而没有导语的散文式消息,这种形式的消息将新闻的五个w或最重要的东西,放到了消息正文或结尾去写.作者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献给能忠实读完自己报道全文的受众。比如1985年12月间美联社记者一条发自北京的《美女挂历充斥北京市场》的消息就是这样: “年轻时代的伊莉莎白?泰勒东出肩膀,回眸一誉的神情;波姬?小丝用手指拨着秀发;苏菲亚?罗兰从肩边草帽下偷看的眼神。印了以上三个明星相片的色彩鲜明的日历和其他许多西方和亚洲裔模特儿及电影明星像的日历,在北京地区的路边小报摊和书店推出.中国人准备送旧迎新,换上1986年的新日历.这些日历通常是市郊布里简陋的农舍里最起码的装饰。”① 这篇消息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概括起来放在前面,而是通过形象描绘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地前面,增加了“几何感”.长期以来被当作写作消息最规范的“倒宝塔”形式被突破了,在通讯,新闻评论等体裁的写作中已经有了新的形式.在通讯写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和文学写作形式的引进,以及间答式通讯的出现都反映了写作形式的创新。 创新不仅表现写作形式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容上。新闻最早主要以传播自然变故和一般生活需要的信息为已任,继而发展为传递经济信息、政府文书、战争情况乃至整个社会诸信息,并被各统治阶级用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现在它已成为社会诸信息的综合传播者,几乎无所不包.近几年,突破报道“禁区”,开拓报道领域,报道被人视为“敏感” 部位的尖锐问题等,都是创新的主要课题.1985年6月4日《新华日报》刊登的《“对策”也可以当镜子》,是针对“收起政策,执行政策’的意见而发的.评论认为.政策必须执行.但政策应该符合实际,在当前要符合改革的需要.因此,对有些单位对政策采取的对策就要具体分析.分析上面的政策符合改革的大局,还是下面的对策符合改革的大局.要以“对策”为镜子,不要一概反对。这种在内容上的创新比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勇气,更需要力排众议求真理的精神。 求深,是写作的大趋势。求深,是相对而说的,是各种新闻形式写作所面临的任务,新闻求深的途径是通过深度报道形式体现的.深度报道包括有解释性新闻、事件新闻、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新闻故事、特稿六种形式,适宜于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并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采用这种报道形式.报道要深,有的需要较多的文字,但也并不尽然。在人们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这类报道已经比较多了。比如1986年《人民日报》曾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只有950字,却揭不了当前干部队伍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抓到了党风不正的焦点,且写得有观点、有事实、有分析、还有群众反映,尖锐、泼辣、生动可读.一篇新闻报道的深度如何,既决定于对题材的选择,又决定于作者的认识水平,决定于作者对题材的挖掘、提炼及表现手法.求深也要新. 新闻要新,越是第一次“曝光”的事实越有新意,也越容易写出深度来。但第一次“曝光”的事实毕竟是比较少的,多数是事实的续变、叠变,这类题材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关键在于挖掘“续变”的特点才能写出不同以往报道的深度。求深,是时代的要求,受众的意向,写作发展的必然。 写作的发展过程,表明了创新的重大意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越大,写作的发展就越快,这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越大就越有竟争力,广播电视写作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在题材的表现和主题的深化方面或多或少地要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只要有扬长避短,着力创新的意识,在写作上是完全可以突破的。曾在1988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一等奖武汉电台的新闻专稿《此路可通》,就是一篇写作创新的深度报道,它不仅反映了改革的新进程一被称为我国改革第三次冲击波的企业兼并活动使兼并企业得到扩大,让亏损企业得到新生,而且深刻揭示了武汉市在这场兼并被兼并的过程中观念的变革,使那些曾经“宁愿倒闭也不能让别人“吃掉”的人认到:兼并别人是一种改革的需要,被别人兼并也是一条求改求发展之路.照常规,广播由于自身弱点,是难以反映这样深度报道的,实践证明,广播新闻的写作同样是可以创新的。 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更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新闻工作者每天都面对着瞬息面变的大千世界,必须不断地写新的观点,新的态度,新的形式来反映这个世界,不然,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就会“貌合神离”,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写作创新观念来源于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随着创新的意识加深而逐步增强,创新的意识来源于创新的素质,有的人或者总是模仿,或总是墨守陈规,总是拿不出有见解的观点和形式来;有的人因事而异,有创造有发展,事事有新见,篇篇有创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素质不同。创新素质包括记者的知识水平,特定环境影响,个人天赋三个方面,每个记者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正视现实,把握写作趋势,不断创新。 注释: ①徐熊:《新闻报道艺术钩探》32页,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 (载《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2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