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煤炭大国,缘何频频出现“净进口”

煤炭资讯网 2010-4-29 18:08:58    头条
  ●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国正从煤炭出口国向煤炭进口国快速转变

  ●去年国际市场煤价低迷,进口煤价低于国内,加上市场对煤价的上涨预期,致使进口大增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煤炭进口较上年同期增长437.5%,达到1610万吨,接近历史高点。据分析,2009年煤炭进口的高位态势仍将延续。

  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国正从煤炭出口国向煤炭进口国快速转变。

  这种局面缘何出现?将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价格主导资源配置

  数据显示,进口煤炭数量最多的是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煤炭需求逐年增加。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带动、冬季雨雪冰冻天气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内煤炭供需出现局部失衡,沿海地区的煤炭需求更上一层楼。

  从国际煤炭市场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低迷,能源需求锐减。而中国经济率先回升,且煤炭需求不断增强,国际煤炭企业纷纷将目光锁定中国市场,努力“促销”。

  从进口品种看,发所需的动力煤是我国最紧缺的煤炭品种,也是我国进口的主要煤种。

  供需决定价格,去年国际市场煤价低迷,加上运费、关税和增值税,大多时候进口煤到岸价仍低于国内煤炭价格。<!--分页-->

  价格主导了煤炭资源配置。2009年澳大利亚向我国出口煤炭156.77万吨,而上年仅为12.4万吨;越南向我国出口煤炭114.3万吨,比上年增长215倍。南非、俄罗斯从前在我国煤炭市场份额为零,去年也分得一杯羹,分别出口煤炭40.7万吨和9.9万吨。

  对煤价的上涨预期,也增加了煤炭进口。据了解,我国煤炭进口往往采取长协形式,即使下半年国际煤炭到岸价格略有上涨,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回升,煤价将不断上涨,不少沿海用煤企业仍与国际煤企签订购煤大单,锁定当前价格。  

      贸易环境支持“净进口”


  据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介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产煤国越南、印尼等纷纷出台鼓励煤炭出口政策,世界著名产煤国澳大利亚扩大了港口的建设。而我国坚持近年来的资源型产品限制政策,其中煤炭进口关税下调至零,煤炭出口不仅实行配额限制,且不断加征关税。

  “国际煤企的合同兑现率较高,也是吸引国内用煤企业的一大原因。”张勇说,国际煤炭企业诚信度很高,即便最终无法履行合同,也有严格的毁约赔偿机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健全。

  “煤炭净进口局面,是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正是市场的无形之‘手’打造了煤炭净进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智敏分析。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去年国家发改委更是取消了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再次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煤炭净进口局面将持续多久?姜智敏表示,这由市场说了算。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煤炭需求上升,国际煤价走高,势必抑制国内进口需求;但国内进口越多,海运费走高,也会拉高进口成本,抑制进口需求。“在煤炭价格全球化背景下,进出口的选择取决于成本,只要合算,企业就会选择进口。”姜智敏说。<!--分页-->

  进出口的“度”有待研究

  “‘净进口’不是一件坏事。”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据了解,我国探明煤炭储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储量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煤炭总体上是一种稀缺资源,多用一点别国的煤,就意味着少用一点自己的煤。

  “但净进口不会改变我国的煤炭自产为主的格局。”张勇说,虽然去年我国煤炭净进口高达1亿吨,绝对是全球进口大国,但对于我国全年30亿吨的总消耗量,仍只是零头。

  “有进有出的格局才最好。”姜智敏认为。他说,进口煤炭可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出口煤炭可以平抑国际煤价,只有形成进出有序的格局,才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际煤炭资源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它对国内供需又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应做科学的前瞻性分析,煤炭工业协会正着手研究。(记者 鲍丹)
进口只能是补充


  煤炭是一次性能源,也是支持我国GDP增长的绝对主力能源。国内煤炭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进口价格低的煤炭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煤炭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内煤炭价格稳定,有合理性。

  煤炭订货模式虽然在去年退出历史舞台,但煤电价格之争、配置资源效率不高、运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进口煤种主要为动力煤、进口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这一事实,折射出的正是上述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从长远看,进口的增量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改变我国煤炭自产为主的格局。因此,我们惟有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煤炭交易市场,才能缓解供需矛盾。与此同时,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替代性新能源,彻底改变“一煤独大”的能源消费格局,让一直紧绷的煤炭供求关系之“弦”真正松弛下来,我国煤炭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李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
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