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關鍵詞決定記者能走多遠 | |||
煤炭資訊網 | 2011-10-6 9:37:28 寫作 | ||
回顧記者這一職業(yè)的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有10個關鍵詞如同啟明星,閃爍在每一名優(yōu)秀記者的成長成才之路上。這些詞匯囊括了成就一名優(yōu)秀記者的品質和素質,也昭示了這一職業(yè)的使命與擔當、追求與理想?! ?br />
關鍵詞一:正義
正義—從古至今,都被人們看作“百德之總”,是“一種最高的價值觀念”?!?br />
秉持正義,同樣是歷代中外優(yōu)秀記者孜孜以求的偉大理想?!?br />
翻開中外新聞史,“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者代有人出。中國有邵飄萍、鄒韜奮、范長江、穆青等,外國有斯諾、愛倫堡、李普曼、法拉奇等。雖然他們所處時代和環(huán)境不同,這些新聞大家卻有著共同的特點:順應時代潮流,追求人類進步?!?br />
早在1883年,美國現代新聞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普利策就曾在創(chuàng)辦的報紙上宣言:“它將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業(yè),而不為有錢有勢者謀利益;它將揭露一切詭計和無恥,抨擊一切社會罪惡和弊端;它將以真摯誠懇的態(tài)度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為我們這一代記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一名有職業(yè)抱負的優(yōu)秀記者,不僅要忠實見證和記錄社會變遷的軌跡,還要積極參與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唯其如此,才無愧于社會引領者的稱呼?! ?br /> 關鍵詞二:勇敢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證。記者這一職業(yè)誕生以來,從來都與安逸和懦弱絕緣。它總是與危險和挑戰(zhàn)相伴—不僅是“全天候”的,而且是“探險”式的……危險地區(qū)、危急關頭、危難時刻,總有他們最先出現的身影?!?br />
在多年來由不同機構進行的各種職業(yè)的危險度調查中,記者與軍人、警察等一起名列榜單前列。
“如果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不夠近。”戰(zhàn)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這句名言,曾被千千萬萬戰(zhàn)地記者奉為職業(yè)圭臬。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戰(zhàn)地記者,更是幾乎所有新聞記者工作狀態(tài)和職業(yè)追求的真實寫照?!?br />
記者的勇敢是紛飛的硝煙下鎮(zhèn)定自若的高水準報道,是突破重重遮蔽為公眾揭開事實真相的不懈努力。即便在鴿哨系著陽光的歲月,記者的工作也時常面臨著危險,從’98抗洪到汶川抗震,始終有兩種人不顧安危往前沖:軍人和記者。
一名優(yōu)秀記者的工作狀態(tài)應該是如此簡單而干脆:時刻準備出發(fā),時刻迎接挑戰(zhàn),時刻投入戰(zhàn)斗! 關鍵詞三:親民
勿忘人民—這是著名記者穆青一生的鐘愛,也是他一生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菁華?!?br />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記者生涯中,穆青報道的主角始終是人民群眾。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光輝的形象,通過穆青的筆,走進了一代乃至幾代中國人的心靈深處。范敬宜先生說: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yǎng)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數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br />
親民,要有親和力;親民,要有吸引力;親民,要有感染力?!?br />
親民,意味著報道題材要以民生為本,報道姿態(tài)要多傾聽群眾的呼聲,報道形式要多選擇平民的視角,報道作風要向著民間深入、深入、再深入。
“以人為本”“三貼近”,這是一名優(yōu)秀記者必須堅持的行為準則。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同樣應當成為一名記者工作成績的檢驗標準。 關鍵詞四:公正
公正是記者的良知,公正的實質是平等?!?br />
落實到記者工作中,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須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方式對待新聞事件的“當事者”各方,始終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尤其不能以一己之利代替社會的公眾良知,更不能以一孔之見假冒民意替代公論?!?br />
與公正原則相對立的,是新聞報道中的偏見、歧視和極端。
有專家認為,隨著傳媒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媒體“正變得冷酷”,其標志就是新聞的極端化傾向?!?br />
對新聞極端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莫過于:“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一些媒體為了迎合所謂“市場競爭”,往往篩選最極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進行報道,一味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而對真正影響社會大眾公共利益的事情卻冷漠對待乃至無動于衷?!?br />
有失公正,是對記者職業(yè)的最大背叛?! ?br /> 關鍵詞五:律己
普利策曾把媒體視為文明社會崛起的一股強大力量,同時也認識到新聞業(yè)良性運行的難度。正因如此,他提醒人們:“新聞事業(yè)的最難之處就是既要保持新鮮報道的生命力,又要使其受到精確和良心的約束,而不是隨心所欲。”
一直以來,總有一些籠罩著“無冕之王”光環(huán)的新聞從業(yè)者陶醉于自身的“布道者”角色,而對履職盡責的邊界難以保持清醒。于是,“新聞侵權”和“職業(yè)越界”時有發(fā)生,媒介尋租、職業(yè)腐敗案例不絕。特別是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記者這一職業(yè)不僅時刻都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誘惑,而且還要承受來自各個層次的壓力。惟有清醒和自律,才能保持記者的操守,才能守護職業(yè)的良知?!?br />
美國著名報人李普曼說過:“新聞工作人員內心深處的希望和敬畏,才是最大的新聞檢查者。”
律己,是記者職業(yè)的底線。一名當代中國的優(yōu)秀記者,不僅要政治強、業(yè)務精,而且要作風正。 關鍵詞六:敏銳
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
我國當代著名女記者郭梅尼也曾說過:“要當好一個記者,首先要有一雙時代的慧眼,要抓住這個時代最新的東西,要反映最能代表時代精神的人物。”
無論是“觀測風云”,還是“時代慧眼”,所指的都是記者特有的敏銳。而是否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是一名記者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br />
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舉世轟動,是因為他從黃土高原上那支披滿了硝煙和塵土的紅色隊伍中,敏銳發(fā)現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星星之火,進而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使命、求索、奮斗,真實地展現在了世界面前?!?br />
在今天這個信息極度快捷也極度泛濫的時代,記者的新聞敏感已不僅僅表現在發(fā)現“獨家”的能力上,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透過紛繁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br />
記者的敏銳=發(fā)現力+穿透力?! ?br /> 關鍵詞七:求實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是新聞傳播的力量所在?!?br />
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必須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堅守,必須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氣魄,必須有“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韌性。 在頻頻出現“被就業(yè)”“被買房”“被醫(yī)療”新聞的今天,我們更有必要依靠求實的態(tài)度去偽存真,從而接近事實的真相,傳遞真實的信息。正如一位報界前人所說:“關心公共利益的報界是能夠維護公共美德的,訓練有素的報業(yè)人員有權利、也有勇氣做到這一點。”
“歸零”,中國航天人創(chuàng)造的名詞。“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一絲不茍、分秒不差”……正是靠著這樣的精神,中國的航天夢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歸零”,也是優(yōu)秀記者應當而且必須具有的職業(yè)意識?! ?br /> 關鍵詞八:創(chuàng)新
記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職業(yè),創(chuàng)新是媒體實踐的靈魂?!?br />
記者這一職業(yè)之所以對優(yōu)秀青年有著持久的吸引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求新、求變、求開拓的創(chuàng)新活力。優(yōu)秀的記者從來不“嚼別人嚼過的饃”,他們向受眾提供的,是像“活魚”一樣充滿生命力的新聞。他們的新聞,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超越新聞事實的啟迪、鼓舞和力量?!?br />
創(chuàng)新無止境。正是因為有著“創(chuàng)新”的追求,才有了新聞界的一次次變革,而新聞界的每一次變革,又不同程度地推進了社會的變革?!?br />
記者的創(chuàng)造力之無窮,是由公眾信息需求不斷變化的內容、口味和形式所決定的。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只要始終保持著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能力,不論業(yè)內競爭如何嚴峻,不論“跟風”“模仿”如何盛行,也不論傳播者的門檻如何降低,優(yōu)秀的記者和優(yōu)秀的媒體總能以其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占領“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新聞高地?! ?br /> 關鍵詞九:超前
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對于求新求變的記者職業(yè),超前的思維和超前的行動永遠是職業(yè)之樹常青的保證。
從平面媒體到視聽媒體,從網絡媒體到移動媒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引領人類進入新的傳播時代。與之相適應,新聞從業(yè)者的信息采集、制作和傳播理念正在發(fā)生著革命性的改變。
科技的發(fā)展,降低了信息傳播者的門檻,卻提高了對職業(yè)新聞人的素質要求。今天,一個稱職的記者必須能夠熟練掌握各種信息采集、編輯、傳播方式的使用技巧,既懂文字、圖片采集,又懂音視頻制作?!?br />
面對這個被稱為“全媒體記者”的時代,我們準備好了嗎? 關鍵詞十:博學
范長江說過:“記者做到最后,一定要博。在博學的基礎上,然后再專攻一兩個方面。”此乃真知灼見?!?br />
一些記者在面對職業(yè)發(fā)展瓶頸時,往往偏重采寫技巧的提高,而較少反思自身的知識積累是否適應新的變化、符合新的需要?!?br />
與采寫技巧相比,記者知識結構的“廣”與“深”,更能決定一個記者最終能走多遠。
范長江本人,就是記者隊伍中博學多識的佼佼者。以20多歲的年紀寫出《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在于他的探索勇氣,也在于他的博聞強記。正是他的淵博知識,使他能夠對當時西北的歷史、政治、軍事、地理、經濟等等信手拈來?!?br />
記者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yè),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一刻也不能松懈對于知識的追求?!?br />
…… “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如刀。”
正義、勇敢、親民、公正、律己、敏銳、求實、創(chuàng)新、超前、博學。無論時代如何變幻,這都是決定記者成功的關鍵。而能否秉承這些詞匯之所指,也就成了檢驗一名記者是否優(yōu)秀的試金石。(賈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