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生命力在人民、在基層 | |||
有感于《人民日報》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欄目 | |||
煤炭資訊網(wǎng) | 2011-9-10 11:58:00 寫作 | ||
筆者有瀏覽報紙的習慣,從閱讀風格上來說,比較喜歡文風樸實、短小精悍的文章,所以對像《人民日報》的社論、時評類的文章比較感興趣。對于長篇大論者,畏于其高度、深度,難以消化,頂多是瀏覽一下標題,算是“到此一游”。 自8月22日以來,《人民日報》在一版顯要位置,開辟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一線見聞”欄目。一時間,從湘西邊城到漠北草原,從革命老區(qū)到地震災區(qū),一篇篇散發(fā)著泥土芬芳、展現(xiàn)農村田間地頭面貌的文章,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撲面而來,自己大呼“過癮”,這才是久違的氣息,這才是新聞報道生命力所在。 不知什么時候,“閉門造車、艱澀難懂”成了時下新聞報道特點,過于程式化、言不由衷說教讓人讀了體會不到半點真誠。沒有社會實踐、沒有調查研究,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來憑空想象或推測,甚或為了個人目的而寫新聞,伏案突擊,編造虛構,自己都不知所云,讓群眾怎么去認可、去接受,把讀者找回來更是無從談起。 時下的報紙,鮮有人看,報紙取回來,再到回收站,可能都沒人翻看過。在企業(yè),訂閱報紙可能是為完成上級考核的硬性指標。把讀者流失歸罪網(wǎng)絡盛行帶來的沖擊,還是積怨于人們忙得都沒有時間看報紙了呢。新聞工作者應該理性的看待問題,不能“手藝不成怨食客”, 擁有的大量讀者的全國各大晚報就是報紙“翹楚”。 晚報注重于民生、民計,所以擁有更多讀者;網(wǎng)絡因它的全面、快捷,所以流行;博客能讓人暢所欲言,所以成為時尚。 要跳出圈子看新聞,新聞報道是干什么的?要重新定位自已,今后怎么干?才能回歸服務人民的根本上來。 只有植根于人民群眾,向社會汲取營養(yǎng),才能求突破,才能有讀者。 愿這股清新氣息成為吹響轉文風的號角,讓閱讀成為大家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