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華
1955年7月,不滿20歲的朱先華從焦作煤校中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鶴壁煤礦籌備處工作。作為鶴壁煤礦的先期建設者之一,他參與了當時國家重點工程——安鶴(安陽至鶴壁)輸電線路的建設。由于在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他被授予“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并于1956年4月12日出席了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當時他年僅20歲。
從湯陰步行到鶴壁報到
4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了朱先華的家中,朱老精神矍鑠、聲如洪鐘,絲毫看不出他已是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記者注意到,在客廳的墻上懸掛著一張足有兩米多長的照片。“這是當年參加勞模表彰大會時,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和代表們的合影。”朱老說,三年前,他輾轉找到了這張珍貴的老照片,并專門跑到照相館請人翻拍后重新進行了裝裱。“看到這張照片,會讓我想起以前的很多事情。”老人說著說著便陷入了深深的回憶當中。
朱先華是安陽人,1955年7月,從焦作煤校畢業(yè)后,學習機電專業(yè)的他和幾名同學被分配到了鶴壁工作。“我們幾個人先從安陽乘火車到湯陰,辦完事后第二天從湯陰去鶴壁。那時也沒什么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去鶴壁。正趕上頭天晚上下了暴雨,路不好走,我們走了4個多小時才趕到位于鶴壁集的鶴壁煤礦籌備處報到。”朱先華說,當時整個鶴壁集只有一條新華街,鶴壁集看上去有些荒蕪。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四天之后,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就交到了這個年輕人手中,那就是參與安鶴輸電線路的建設。
白天施工晚上鉆研圖紙
當時,由于沒有電做動力,鶴壁的煤礦發(fā)展還很落后。“籌備處的領導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電的問題解決了,這里很快就會發(fā)展起來’。我把這句話牢牢記在了心里,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朱先華說,1955年9月,安鶴輸電線路開工,全長40多公里,設計電壓110千伏,這在當時是全國最高等級的電壓。
“為了建這條輸電線路,我們工作組共13個人在安陽高樓莊住了近半年。我負責安陽郊區(qū)某村的線路鋪設,條件十分艱苦。”朱先華說,僅工程的設計圖紙就裝滿了一個大帆布箱子,足有70多斤重。“雖然學的是機電專業(yè),但在實際工作中看這些圖紙還是比較吃力,許多專業(yè)術語看不明白。”
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朱先華沒有氣餒,年輕好學的他決定將圖紙帶到工地上好好研究,爭取學會看懂。從工作組的住處到工地約20里路,組長建議他雇輛人力車把圖紙拉過去,可倔強的朱先華覺得自己年紀輕輕的,不好意思雇人力車幫忙,他硬是將70多斤重的圖紙扛到了工地上。“背不動了就停下來歇會兒,走了3個多小時才到工地。”想起當年的情景,朱老不禁笑了起來。
就這樣,朱先華白天在工地上干活兒,晚上就在煤油燈下鉆研圖紙,經常一看就看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多月下來,他終于能看懂圖紙了。他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負責的15公里長的線路鋪設工作,而且協(xié)助工友提前半月完成了鶴壁段輸電線路的鋪設任務。
安鶴輸電線路建成后,鶴壁煤礦籌備處在中山孫圣溝村又投建了臨時變電站。這樣,鶴壁終于形成一個電網系統(tǒng),從而解決了鶴壁煤炭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并為鶴壁日后開展大規(guī)模的基礎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因在安鶴輸電線路工程中的突出表現(xiàn),經單位同事和領導一致推薦,朱先華最終被授予“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稱號。“當時我才20歲,參加工作不滿一年,還沒有轉正,這一榮譽的獲得,是大家對年輕人的關心和愛護,更是一種激勵。”朱老說。
婚禮在礦區(qū)舉行
1958年,朱先華作為技術人員來到二礦開展礦區(qū)籌備工作,圓滿完成任務后,他又被調至三礦機電科,并在那里工作了8年。
頭幾年,他在單位住過水泵房,睡過更衣室,甚至在建成未使用的廁所里住過。“那時候,為了方便工作,我?guī)缀跽於即┲ぷ鞣宦犝f哪里有問題了就馬上到現(xiàn)場解決。”朱先華說,一次,為了找到電纜的故障所在,他和同事在井下待了三天三夜,直到問題得以解決。
1961年,25歲的朱先華和一位同事喜結連理,婚禮就在礦區(qū)舉行。“那時候條件差,別說自行車,就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槎Y當天,我穿的是新工作服,愛人穿了件舊棉襖。”朱先華說,那時物資匱乏,買不到酒,同事們就將單位每月發(fā)的酒湊到一起當喜酒。
十多平方米的單身宿舍,墻是土坯墻,頂是油毛氈,這就是朱先華的婚房。一張硬板床,兩床被子,外加兩個帆布箱,就是夫妻倆所有的家當。
為支援三線建設 他在貴州干了14年
1966年5月,為支援三線建設(自1964年開始,我國在中西部地區(qū)的13個省、自治區(qū)進行的一場以戰(zhàn)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朱先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報名前往三線地區(qū)貴州省。
當時,鶴壁礦務局負責六枝特區(qū)地宗煤礦的建設。從當?shù)乩相l(xiāng)間流傳著的一句順口溜可以看出該地條件的艱苦程度,“天無三日晴,地無三米平,人無三分銀”。惡劣的氣候條件使朱先華患上了氣管炎,他還曾因為注射青霉素而導致左耳失聰。
剛開始的三年中,朱先華和20多位同事擠在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毛氈房里,屋內甚至連放鞋的地方都沒有。
朱先華說,在六枝特區(qū)的第二年,當?shù)鼐驮庥隽吮鶅鰹暮Α?#8220;部分電線桿被電線上的冰塊墜斷,工人徒步上山都不太容易,更別說要抬著電線桿上山了。在當?shù)乩相l(xiāng)的幫助下,我們整整搶修了一個月才完工。”
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下,朱先華和同事們在貴州一待就是14年。他每年只能回家待上個把月,然后就又要匆匆返回貴州。1980年5月,朱先華完成工作任務后回到鶴壁。
在榮譽激勵下 他克服了重重困難
從貴州回來后,朱先華在鶴壁礦務局機電處工作了一年。不久后,九礦發(fā)生了礦井透水事故,因井下工人撤離及時,所以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朱先華被安排到九礦組織排水工作,他和另一名同事全天24小時輪流值班,一周只能回家一次。
“因為整個礦井全被淹了,我們用了一年多時間才把水排完。”之后他又到四礦等基層單位工作。1984年,他被調至鶴壁礦務局供應處工作,直到1996年退休。
回顧自己一生的工作,朱先華說,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在基層工作30年來,從未因自身工作疏忽而引起過安全事故。“在基層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只要你和工友們心交心,他們就會真心實意對待你,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教給你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而對自己所取得的榮譽,朱先華則看得很淡,“安鶴輸電線路工程為鶴壁煤炭產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正是因為有幸參與該工程的建設,才讓我獲得了‘全國煤礦先進生產者’的榮譽稱號,可以說,這個榮譽激勵了我一生。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必須挺過去,因為自己要對得起這一榮譽。”(淇河晨報記者 韓文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