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團與共和國同齡,同煤集團的發(fā)展可以說是我國煤炭工業(yè)發(fā)展的縮影,也是我國國有企業(yè)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前進的寫照。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打開了塵封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這股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國大地開始逐漸復蘇。
彼時,同煤集團的前身大同礦務局只有13座煤礦,零散分布在大同地區(qū)口泉溝、云岡溝的山洼里,開采方式也只是剛剛由炮采轉變?yōu)楹唵蔚臋C械化開采,機械化程度較低,高產高效更無從談起。
引進、吸收、消化煤炭產量大幅提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不久,大同礦務局就派出一支學習交流團,走出國門赴日本學習當時先進的綜合機械化采煤技術。時任大同礦務局云岡礦技術人員的劉玉高是這支交流團的其中一員。劉玉高回憶說,“當年我們在日本的設備制造所實地培訓了1個月,學習采煤設備安裝調試,在日本一處礦井實踐培訓了3個月,專門學習現(xiàn)代化礦井的管理方法,這為日后大同礦務局實現(xiàn)機械化采煤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著“引進、吸收、消化”先進采煤設備的深入,綜采設備在大同礦務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產量逐年攀升。
1979年,挖金灣礦產量達到329萬噸,成為大同礦務局產量最高的礦井。與此同時煤峪口礦、雁崖礦、晉華宮礦等六個礦的煤炭產量也實現(xiàn)了翻番。這一年,大同礦務局煤炭產量迅速攀升至了2400萬噸,位居全國煤炭行業(yè)榜首。
時至1985年,大同礦務局在沒有增加新井的情況下,產量達到3000萬噸,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為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發(fā)展、能源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制、重組、轉股體制機制全面轉換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大發(fā)展,大同礦務局不斷除舊革新。1985年起,原煤炭部對全國效益較好的統(tǒng)配煤礦實行“投入產出總承包”。大同礦務局對40多個單位實行了噸煤工資包干,13個生產礦的215個采掘隊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大同礦務局的經濟體制逐步由單項改革轉為多層次、全方位的配套改革。1985年到1993年總承包的八年中,大同礦務局全面完成了原煤炭部的承包任務,上繳利稅18億元,固定資產達到34億元。
此后的十余年中,同煤集團相繼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全省率先實施資源枯竭礦井關閉、破產;進行了內部資產和人員重組;引入其他股東,實行了債轉股,由國有獨資公司向股權多元化轉變。
上市、兼并、轉型產業(yè)實現(xiàn)多元發(fā)展
來自市場經濟的挑戰(zhàn),讓同煤集團意識到,單一的煤炭產業(yè)連接不緊密,市場風險大,必須從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進行徹底性的改革。
同煤集團加快大集團、大基地建設,整合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煤炭,使產量規(guī)模達到億噸。規(guī)劃建設千萬噸級礦井集群,用現(xiàn)代化的管理和技術,提高了煤炭效益,做大了煤炭主業(yè)。2006年,大同煤業(yè)成功上市,實現(xiàn)了主業(yè)整體上市、輔業(yè)整體改制;2012年同煤集團兼并重組上市公司漳澤電力,成為山西省最大的電力企業(yè)。
“十二五”期間,同煤集團“立足煤、發(fā)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為主,兼有金融、煤化工、冶金、機械制造、物流貿易、建筑建材、房地產、文化旅游等多業(yè)并舉的產業(yè)格局。
如今,同煤集團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同本土化礦務局發(fā)展為產業(yè)布局輻射山西、內蒙古、新疆等7?。ㄖ陛犑?、特別行政區(qū))18個市(區(qū)),總資產超3200億元的特大型綜合能源集團。